《观察一瓶水》是教科版小学科学一年级下册第一单元第五课。这是一节观察课,本课的教学重点是用多种感官观察水的特征,教学难点是认识水无固定形状。为了上好这节课,我在课前做了精心的准备,上完这节课,我有以下几点思考:
1. 养成习惯,规范用语。
由于是一年级的学生,他们的注意力很不集中,容易被外在的事物影响而分心,观察的时候不能集中注意力观察,汇报的时候也不能很好的组织语言,只能零散的说出一些观察结果。根据学生的这些年龄特点,可以在汇报前,先让学生坐好,对于先坐好的同学给予加分鼓励。然后要求让学生学会说完整话,在汇报时我注重让学生说完整话,多鼓励学生使用“我发现”这样的说法,使学生在发言之初就亮明观点,是同意、不同意还是补充前面同学的观点,从而养成习惯,规范用语。
2.分工合作,有序进行。
一年级的学生,大多数都是任性,随便,以自我为中心。课堂上,别人在发言,他还举手喊“老师”,要求发言,做事也很少考虑别人,实验时也经常出现争抢实验器材的情况。而我们科学课是一门动手实践的课程,需要互相配合,这就意味着在一年级要上好一节科学课,难度更大,为了让学生在课堂上有序的开展活动,我在开学的时候就规定了根据座位四人一组的方式,并指定好每组的小组长为右上角的同学,由组长负责领取、保管和分配实验材料,这样在很大的程度上避免了课堂“乱”的现象,也可以确保器材的分发和回收有序地进行,可以加强同桌间的合作学习和交流,培养学生初步的交流合作意识。
3.明确目的,观察到位。
由于一年级的学生不善于使自己的思维活动服从于一定的目的任务,在思考问题时往往被一些不相干的事物所吸引,学生在收集数据时,要明确任务和目标,老师要给予指导,比如让他们观察水和洗发液有什么样的特点,他们会回答水能让木块浮起来。所以老师在提问时,问题的指向性要明确,可以直接问学生:“水有没有颜色?水有没有味道?水有没有气味?”相信学生当观察的任务明确后,带着问题去观察,效果可能会更好。在教学过程中,让学生充分运用各种感官观察水,通过用眼睛看、用鼻子闻、用手摸等一系列实验过程,最终有效地总结出水的特征,让学生在操作过程中对水的特征有深刻的感悟和体验,使学生在探究学习的过程中体验成功与快乐。
当然还存在许多不足:
(1)对于学生的回答,激励的手段较少。
(2)对学生的生成问题引导不到位,可以多问:你是怎么知道的?
(3)没有体现科学技术、社会与环境目标,可以渗透德育教育,通过图片,视频等让学生认识到水资源在不断的减少,从而激发学生要珍惜每一滴水,水是珍贵的资源,需要珍惜和保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