好习惯每日五件事:
1.早起学习:4:40起床;
2.对镜子,家人,他人微笑;
3.滚背第7天,70下;
4.盘腿坐60分钟;
5.通读:《道德经》1遍,《易经》21-40卦1遍,累积第3遍;《黄帝内经》118-145页1遍,累积第1遍。
坚持课后分享第4天!
今天是我坚持滚背的第7天,记得第一次滚背,做了37下就气喘吁吁的,特别的吃力,做完后整个后背滚烫滚烫的,觉得特别舒服。第二天,就觉得臀部那边特别痛,也是很吃力地才完成37下,后背哪哪都痛。第三、四依旧还是会痛,但痛的感觉一天天减少了,而且完成37下相对之前会感觉轻松了一些些,没有那么喘了。第五天开始,我觉得是时候可以加点量了,于是,我挑战了70下,感觉还好,还挺轻松的。可是,第六天早上起来就回到了第二天的感觉,又痛了起来,可能是加了量的原因,不过,有了前面的经验,我相信很快便会好了。第七天,也就是今天早上,依然有点痛感,但比以前会减少了许多。
通过这七天的坚持,我也慢慢养成了每天坚持滚背的习惯了。子栋老师早就跟我们分享了滚背的好处,可是我一直没有付诸行动,其实是有尝试了一下,但并没有下决心去实行,所以一试,觉得痛,觉得很喘就放弃了。就像我们读经典,千万不要有尝试的心态,因为只要有这种心态的人,遇到点困难就很容易放弃。这次因为是下了决心要去做这件事,所以,哪怕刚开始跟以前一样,也是遇到了痛,喘的问题,可是心态不同了,结果却不相同。正是因为有了自己去实践了之后,才能有更多的领会和体悟,最终才能有所受益。这也正是我们时常说的,学经,明经,行经的重要性。
早上晓燕老师分享了一点特别赞,她说:“我们学习经典,并不是说学了就不会有问题了,如果没有问题,那就是神人了,比圣人还厉害,圣人都会遇到问题,遇到困惑,更何况是我们呢。就是因为会有问题,我们才更要去学习。”通过这几天子栋老师,晓燕老师,还有平台里的家人们的分享,我明白了一个道理:问题的发生其实是来帮助我们更好地成长自己,我们要正面地去面对它,而不是避开它,更不是去打压它。就好比孩子写作业拖拉,不专注,这些问题困扰了无数的家长,也包括我在内,但是,我会发现,心态和格局不一样的时候,你的处理方式和观注点也会有所不同。大部分家人(包括我)在内,更多的是观注到孩子的这些不足之处,把所有的精力和心神都放在这里,然而,这样做的后果,只会换来孩子的不满和自己的暴躁心情,弄得两败俱伤。
早上在路上,我跟圣小聊了一下,我问他这段时间是不是对妈妈很失望?他一直支支吾吾不敢发言。我自己回答了,我说:肯定是的,只是你不敢说而已,对吗?他有点害羞地点点头。我又问了他,这段时间让你最不开心的事,或者说是妈妈说了什么话让你最不喜欢听的?圣想了一下,他回答说:当我已经很累的时候,你还催着我要做作业,我就特别难过,特别生气。听完孩子的话,我也是挺难过的,原来他是这样的感受。我却一直不知道,或是无视他的感受,一心只想着快点完成作业,只看到他做作业慢、拖拉、姿势不正确等不正确的姿势,却忽略了他最重要的一点——健康的心理成长。本来疫情期间,孩子不能出去玩,这本身对他来说已经是很不开心的事了,可是,每天还得遭受到妈妈的不断催促,不断嫌弃,着实是挺难过的,挺悲伤的。
子栋老师后面讲到:现在当下的孩子能真正倾诉自己苦衷的有几个?我觉得特别惭愧,最近对待孩子的态度着实是不正确的,虽然是好心地提醒,虽然是希望他能更好,但过程的不一样,却让孩子感受不到爱和温暖,更多的是心累和心寒。其实,作业本是孩子自己的事,可我把这事看得很重,就像是老师一样,却忽略了自己是孩子的妈妈,每天除了提醒他写作业,却极少地去关心他的其他方面的事情。孩子又把我当成重心,不管我在哪,他都要跟着,有什么事,有什么东西都要与我分享,有时让我觉得很烦,觉得自己都没有自己的时间和空间了。一切还是自己的问题,心态上没有摆正,对孩子没有更多的耐心和爱,整天盯着他的不足让自己不舒服之时,也在伤害着孩子。是的,子栋老师讲,现在的孩子能真正倾诉自己苦衷的有几个?这句话让我特别扎心,我确实没有做好妈妈这个角色,没能做好孩子的保护伞,让孩子不敢跟自己说真话。非常感恩子栋老师的分享,我的心豁然开朗了,似乎已经慢慢地走出了死胡同,跳出那个框框。
今天,我就和圣有了很好的愉快地相处,我也看到了孩子脸上久违的笑容。而我所做的只是稍稍的改变了一下心境,改变了一下思维。所以,我们一直强调,妈妈进步一点点,孩子进步一大步;妈妈改变一点点,孩子收获一大堆。真的是如此。事是同样的事,问题也是同样的问题,当我们的思维和格局改变、提高之后,一切又是不一样的结局。
感恩育心经典,感恩子栋老师、贺老师以及平台里所有老师们的课程分享,大家都是非常用心,而且也是特别地接地气,分享的也都是结合自己以及身边发生的一些事例,亦或是历史事件来给到我们借鉴与反思,真的是受益匪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