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生中总有些日子,注定难以或者无法忘记。就象六月份的这三天,十六岁花季的孩子们,集中在考场,或喜欢或忧愁,或紧张或兴奋,面临人生的第一次考验。虽然我此番经历早已蒙上尘埃,但依然为这几天,为响铃过后的每分每秒,满满的给孩子们祝福,满满的给孩子们期待。是的,此刻,庄严寂静的考场鸦雀无声,唯有手中的这枝笔,在其实普通不过却决定着命运的一张薄纸上,沙沙地写着自己的答案。而我一颗不再年轻的心,也悄悄地飘回了我所经历的那段过往,重温了青少年时代一段忐忑不安又踌躇满志的美好时光。
说起中考,这样的气氛,其实要追溯到初中三年级的下学期。因为那时,所有的初中课程都已学习完毕,剩下的时间,就是面对无穷无尽的模拟考了。每天各科的试卷,象雪花一样满天飞。说实话,这时学习的概念反而轻松了很多。课本知识不再学习,等于少了每天早读对于老师面对面的压力,是多么快活的一件事啊。那时学习最大的法宝文科是死记硬背,理科是题海战役。特别是文史英语类老师们,对这一方法乐此不疲。每天早读的背书成了学生们踏进教室的第一道障碍。早读前,老师象菩萨一样拦在教室门口,背完一个,进来一个;不会的,老老实实在门外罚站。为了能流利背诵课文及词汇,每天下晚自习依然在寝室挑盏煤油灯,就着昏黄的灯火如小和尚念经。第二天大清早,一骨碌从被窝爬出,被子都来不及叠,偷偷一个人跑到学校外僻静的小山凹或芭茅草边反复咿呀。至于把生涩难懂的文言文解释,复杂呦口的英语单词抄在一个巴掌大小的卡片上,上厕所,、往食堂的路上,反复边走边看,是再也平常不过的事。
我们班上三年级学生真多,多得把本不太牢固的教室挤得快要坍塌。初二已有五十多位,后来到初三,本校留级的,外校插班的,呼呼啦啦又来了一大群。七十多位,前排离黑板只有一米的距离;后排,紧靠墙壁。人多了,就多了热闹快活,但也多了嘈杂混乱,不好管理。到了初三下学期,眼见初中生涯即将结束,不管学习的好歹如何,同学们在一起朝夕相处近千日,自然有着深厚的感情。一想到毕业大家马上就要分开,从此各奔东西,也不知道以后有没有见面的机会,所以这时同学们相处得更加融洽友好。有要好的闺蜜或基友常常聊天到深夜;有的互相邀请两家串门走动走动;至于合影照相互赠照片、互送纪念品、各人都拿出一本精装笔记本,让每位同学留下祝福的话以及家庭住址,这是那段时间同学们之间最常做的事。同学们甚至老师们的心情都一样,离别在即,依依难舍。此时学习的气氛似乎淡了些,老师们看在眼里,也不再催促学生们去埋头学习,每个人的成绩大体成定局,老鼠尾巴后一棒槌,起不了多大作用。
中考的角逐,随着预选考试的开始,渐渐拉开帷幕,这时离中考也只有个把月的时间。因为学生确实太多,只有先进行预选,才能保留适当的中考名额。预选在本校设几个考场,监考老师由不同的学校相互调换。预选过后,原本拥挤不堪的教室突然显得空旷与冷清,只剩下二十几人。同学们此时相互望望,几乎都是平时学习成绩排名在前的留下了,没有出现什么黑马或者是意外。剩下的一个月,同学们都磨刀霍霍,为最后的一场冲刺专心致志自觉学习。教室里异常地安静,除了偶尔低声交流几句外,只听见翻动纸张的声音,象蚕在密密咀嚼桑叶,又象是风从树顶轻轻吹过。
分秒必争的一个月时间,象闪电在天空游走了一下,转瞬便消失得无影无踪。令人兴奋又担心的中考终于到了。同学们个个都处在高度亢奋状态,有的中考前几天都睡不着觉,几近失眠状态。那时哪里有父母陪考,只是学校先行通知,在县城里集体安排好了住宿就餐的地方,由老师统一管理,防止出现意外。同学们大都第一次到县城,对繁华热闹的地方充满了新奇,趁着一天的考试结束,三三两两县城里溜达溜达。但不敢走远,因为晚上还要集中一起,听明天所要考课目的老师对于考试题目的预测,以及考试应该注意的事项。说实话,既使是成绩再好的学生,一踏入那安静肃穆的考场,心中都会有一丝的慌张。但随着考卷的翻开,鼻间飘来一股熟悉试卷铅印的味道,眼前闪过一道道似曾相识的考题,耳边又响起蚕食桑叶风过树顶的声音,一颗忐忑的心渐趋平静,全神贯注到每一道题的思考之中,浑然忘记自己身处中考的考场,面临着人生中第一次对命运的抉择。
提起这些过往,仿佛如昨,但时光真的过去了快三十年。三十年是怎样的概念?现在才知道,属于我的金色年华,已渐行渐远。其实人生中有着太多的如中考般的考验,任何时候只要勇于面对现实,并为之努力,这就足够。人生的第一站,我们曾经为之拼搏过,为之付出过,所以那些年,在我们的心中,只要一想起,依然为之激动并时刻在生活中有一种向上的动力。不畏劳苦,不怕挫折,或许,是那个年代给我们最好的回报。当今天的孩子们又在为自己的中考尽心尽力时,我,一个曾经经历中考的考生,不禁思绪万千,曾经难忘的记忆,象电影中的一幕幕,在脑海里不断闪现。此刻,我只想说,那年我们一起走过的中考,无怨,且无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