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个人为什么都会在一种节奏之下生活?为什么我们突破不了生活中的困境?
是因为我们看到任何东西的时候都习惯按照自己的思维定式去解读。那么,什么是思维定式?
相信很多人都看过这样一幅图,或者是老太太或者是个少女,也可以这么说,这幅图即是一个老太太也是一个少女。这是一个非常出名的心理学实验,就是教授先把一张更像老太太的图给一群学生看,然后再把另一张更像少女的图给另外一群学生看,看完以后,找到一张折中的图,将两拨学生集中一起,问大家这张图画的是什么?瞬间,教室就开始争吵起来,有一半学生坚定的认为这就是个老太太,另一半学生也很坚定的认为这就是个小姑娘,双方都觉得对方可笑至极,不可理喻。然后通过不断沟通,不断指证,才有人恍然大悟,原来这样看是个老太太那样看是个少女。
这说明什么呢?这个实验最著名的地方在于它揭示了人们在事前被植入一个概念之后,你就很难做出客观判断,这就是你的思维定式!因为你已经有自己的思维定式了,所以如果你不能对自己的思维定式进行反思和改进,你就会永远生活在既定的节奏和循环当中,这就是很多人的人生没有太多改变的原因。
想起某天中午去上班的路上,小区门口有个狭长的电动车充电棚,因为车多空间小,两侧放满电动车之后中间的过道异常狭小,恰好只能容纳一辆电动车通行,因此,电动车的拿放变的非常困难,基本需要靠蛮力挪动车子,才能停放和拿动。可能大多数住户都早出晚归,中午的时候, 车棚最里面比较松动,有些位子不需要靠人力挪车也能轻松拿放。那天中午,就看到一小伙子在车棚中间艰难移车,我心里顿时有些鄙视这个小年轻,不善于观察,偷懒,不敢往前开,看着一个小位置就去挤,明明再往前走2米就有大空间,现在这样多么浪费时间和力气啊!这是他的思维定式,认为电动车棚车多空间少,看到一个小车位就立刻把车塞进去,而不愿改变思维,稍微往前走一步。
如何打破个人固定的节奏?如何走出固定的循环?
你,需要,思维转换!
什么是思维转换?
斯蒂芬·️柯维在《高效能人士的七个习惯》中说过这样一个例子:有一天斯蒂芬·柯维在地铁上遇到一个爸爸和他的几个孩子,那几个孩子就完全不受管束,特别闹腾,打扰了周围的乘客,但是那个爸爸无所作为,一个人坐在椅子上发呆,并没有管束他的孩子。当时斯蒂芬·柯维非常生气,从常人的角度看,都会认为这位爸爸不负责任,于是他就走过去,和那位爸爸说:“先生,请管一下您的孩子”,语气中充满怨气,那个爸爸突然惊醒,非常歉意地说:“对不起,不好意思。孩子的妈妈在一个小时之前刚刚去世,我们刚从医院出来,所以孩子们可能跟我一样,我们都有点手足无措,所以抱歉。”那个爸爸说完这段话后,斯蒂芬·柯维立刻转换了思维模式,就是当我们一开始用批评的眼光、用不高兴的态度去对待这件事情的时候,我们的思维定式是家长应该在公共场合管束好自己的孩子,放任孩子是家长的不负责任。可是当你知道有这样一个前提的时候,这是一家刚刚死去妈妈的孩子,他们手足无措,爸爸一直陷入悲伤当中,根本没有能力去管束孩子,斯蒂芬·柯维立刻从愤怒变为同情,立刻向这位爸爸道歉并询问有么有需要帮忙的地方,特别希望能尽一点力。
这就是思维转换。
所以有的时候,我们很自然的得出一些结论,总认为自己是对的。如果你明白这个世界上存在一种思维转换的东西,会不会被震撼?所以我们换一种角度去看待事情的能力,是一种非常强的自我进化能力!
那天中午在电动车棚遇到那个小伙子,看着他艰难移动电充车,我自认为好心的提醒他前面还有空间,不需要这样费力。小伙子笑着回答:“我是需要充电,停好车,结果投币之后不小心按错充电插座对应的数字,只好重新挪放电动车。”啊!原来如此,那一刻,我被冲击了一下,原来该鄙视的是我自己,思维定式的并不是那个小伙子,而是我,是我自以为觉得所有人都不会往前走一步找车位,自以为聪明的自己原来一直都陷在可怕的思维定式当中。
我们仅仅通过观察和经验得出来的知识具有严重的局限性和脆弱性。我经常在公众号里跟读者说,唯有从逻辑出发,才能得到正确的知识和结论,仅仅通过归纳,比如谁是通过怎样的方式成功的,哪怕这样的人有成百上千个,也是无法得出这就是成功之道的。——蚂蚁私塾课程之《黑天鹅》
思维定式也可以称作“惯性思维”,就像我们常说的“套路”。它的危害在于一旦我们用惯了一个套路,解决问题的时候,就容易条件反射出该套路的操作模式,从而造成无法就事论事地、全面地、有创造性地分析、解决当前的问题。我们要做的,就是记住有“思维定式”的存在,并在每次处理事件的时候提醒自己,不要随便轻易陷入思维定式。
认识到自己的思维定式,就是思维转换的开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