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07-23 别人的诋毁和夸奖都不是你

今天看到的一段话:

“分享一个零内耗做人心态:就是你怎么看我,只能说明你是什么样的人,跟我没有任何关系。比如说你讨厌我,那我看到的是你太关注我了,你是一个很容易被别人的一举一动牵动情绪的人。你在被我吸引,被我占据脑容量,被我消耗,你应该是不太聪慧。再比如你说欣赏我,那我看到的是,你想成为什么样的人,这其实说明不了我多有魅力,我也不会因为你的认可更加认可我自己,因为我有一套自评体系。所以分析到最后,不仅负面的与我无关,其实连好的都跟我无关,一切都是你的想法,你的需求,你的问题。”

昨天我刚刚在 为什么我们总在防御 一书的书评中写道:天地不仁,以万物为刍狗。他人的言行就如同这天地自然一样,有阴晴雨雪,而个人的感受决定了喜恶,从而定义了善恶好坏。但归根结底,一切都是自然如来。

以上两者有异曲同工之妙。一个人面对外界的人事物,产生喜欢或厌恶的情绪,根本原因在于外界刺激了他的反应模式的G点,还是刺激了他的防御模式。但每个人的反应模式都不一样,比如说对面是一个很强势的人,有的人畏惧所以听从甚至逢迎他,有的人不屑所以敬而远之,有的人崇拜所以靠近他,有的人向往所以依附他,有的人害怕所以远离甚至憎恨他,但对面这个人始终都是那一个。如果这个人今天因为别人逢迎他而觉得自己无所不能,明天因为别人远离他而自怨自艾,那岂不是很可笑?因为他完全把自己是一个怎么样的人、自己的心情、自己的评价和成长发展,都交到了别人的手中。

由此可以得出经验是:一方面,我们不要因为别人对我们的态度而影响我们对自己的认知和评价(当然如何建立一套自我认知和评价体系也是非常重要的);另一方面,我们也要敏锐地察觉自己是如何对外界的人事物做出情绪和行动反应的,这里面隐藏着被许多人所忽视的我们自己的反应模式和潜意识。只有人知道自己底层的反应模式,才能不被情绪掌控,不被外界不确定的事情牵动。

无论是看到自己还是看清别人,归根结底的落脚点在于实际行动。诚然,当我达到这一认知点的时候,我的大脑是有“爽感”的,但如果只是我的思想在天上飞,而我的行动还在地上追不上思想的高度,那失去行动依托的认知最终还是会退化到行动的较低层面,所以一定要跨越知行的鸿沟,做到知行合一。我们不要等到有了完美的理论、计划和结果预期才去展开行动,因为完美是不存在的,实际情况总是在不断的变化中,如果我们执着于完美的前期准备,那么最终一定是这样的:当现实情况发生了一丁点变化,我们就会焦虑是不是当初制定的计划不再完美,不再能够保证结果的一定实现,所以又要回头去完善计划,并将已经执行的一小段完全推翻。但是很可能计划2.0还没完成,现实情况又再次变化……所以,不要再“计划”了,先行动起来吧,行动中不断总结和完善,迭代和循环。永远不指望一次性成功,我知道成功的路径一定是行动-出错-改善-重复,不断的重复,不断的再来。

这当然不是一味着我们就只需要往前冲不思考,也要学会抽离出来思考事情的发展,这方面就不再赘述,我在这一方面做得有点over了,现在重点是行动落地,忌一味空想。

最后,要时刻记得初心:工作,或者说做事情,最终还是为了让自己舒服,还是要选择做自己喜欢做的事情。我已经体验过了真正躺平的日子,我的结论是我并不喜欢这样的生活,我仍希望自己能够做专业的事情,能够勇敢面对挑战,越过高山,这里面藏着我的爽点和尊严,所以我工作不只是为了工作,我是为了我的人生充实和丰盈,是为了有价值感,是为了我自己更好的人生体验。所以在做事的过程中不要走偏了,我们仍要照顾好自己的身体和心理健康,适当的压力激发我们的潜力,过度的压力则会损害我们的身心健康,要学会自己照顾自己;我们要珍惜和重视亲人和朋友,要有自己的兴趣爱好和业余生活,有自己的热爱和激情。快乐生活多巴胺,努力工作内啡肽。


关键词:

1 不做完美准备,不准备一次成功,永远重复-再来。

2 课题分离,别人的情绪是别人的反应模式,我的情绪是我的反应模式。

3 建立自评体系,明确自我追求。

©著作权归作者所有,转载或内容合作请联系作者
平台声明:文章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由作者上传并发布,文章内容仅代表作者本人观点,简书系信息发布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推荐阅读更多精彩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