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是一部有关唐宋诗词故事的评书,非常不错,却没有文稿或书籍,就想着记录下来。但由于评书有些用语过于口语化,做过一些调整。另外,有些人名或地名能查的都努力去查过,查不到就只能音译了,若是音译的话会有指出,请知悉谅解!
宋之问,字延清,汾州人士,也就是现在的山西省汾阳县。宋之问是初唐时期的著名诗人,他大约生于唐高宗显庆元年,也就是公元656年。宋之问没有显赫的门第家室,他的父亲宋令文在历史上很有名,据说宋之问的父亲被称为宋家三绝,他父亲不仅善于文辞,而且精通书法,同时力大过人。在史书上记载说,“富文辞,且工书,有力绝人,世称三绝。” 唐高宗时期,把他派到外地做官,在父亲的影响下,宋之问和他的两个弟弟宋之悌、宋之逊自幼勤奋好学,各得父亲之一绝啊。宋之问善于文辞,宋之逊精通于草书和隶书,宋之悌则骁勇过人。在当时也被传为佳话。到了上元二年,也就是公元675年,宋之问考中进士,正式踏上仕途之路。
宋之问春风得意之时已经是武则天把持朝政之日。武则天励精图治选拔人才,宋之问和当时的杨炯被召到文学馆,不久当了洛州的参军,也就是河南洛阳市东北。到了永隆二年,公元681年,又和杨炯一起招为崇文馆的学士。天授元年,武则天称帝,改国号为周,把宋之问和杨炯拉到自己身边入了阁。十五年的时间里,宋之问很快从九品官晋升为五品学士,一跃变成了天子的顾问,和皇上同出同入。作为身世低微的宋之问,可以说是倍感荣耀,誓死效忠武后。
有一次武则天带领文武大臣诸多人到洛阳的龙门去游玩,武则天来了兴致,命令所有的大臣就此情此景每人作一篇文章或写一首词。武则天也是爱好文辞乐章之人,也正是因为她喜欢文学,所以才会将宋之问和杨炯等人招到自己身边。其中有一个大臣,左史东方虬先写了一首诗,而且写得不错。武则天拿来一看非常满意,马上赏赐一件锦袍。那时候宋之问也写完了,就是著名的《龙门应制》。武则天看了这篇文章,在史书上记载说,“文理皆美,左右称善。” 武则天就把锦袍转赐给了宋之问,也体现了武则天爱好文学以及宋之问当时在文辞上的出色。
当然,宋之问的仕途也不是一帆风顺的。在武后的晚年,宋之问自觉不自觉地陷入了当时统治集团内部政治斗争的漩涡中。他被贬了官,贬到泷州做了一个参军。在贬官途中,宋之问写下了一首诗,叫《题大庾岭北驿》。触景生情,见到雁南飞而引发了他被贬之后因为路途艰辛,愈加思乡之情。诗中的景物描写就地取材,显得自然大方,有地方色彩。
阳月南飞雁,传闻至此回。
我行殊未已,何日复归来。
江静潮初落,林昏瘴不开。
明朝望乡处,应见陇头梅。
“南飞雁”就是大雁南飞好理解,阳月就是阴历的十月。十月里大雁往南飞,大雁到这里就折返回去往北走了,而我呢继续前行。大雁都回去了,我要走到什么时候什么地方才能返回家乡呢?潮水刚刚回落,江水也已经平静下来,山林昏暗瘴气缭绕,这个地方人迹罕至太险恶了。可能你会想,不对啊,广东这地方多好啊,可您别忘了,那是现在,在唐朝过了广东那就没人了。“明朝望乡处”,明天早上我可以找一个高处,远望故乡,应该还可以看见岭上的梅花吧。
宋之问到了泷州之后,诸事艰难,倍感思乡之切。在第二年的春天,宋之问就秘密地逃回洛阳。后来被擢升为鸿胪主簿。到了景隆元年,也就是公元707年的7月,这个宋之问又被升迁了,升为员外郎。但是后来朝廷朋党争利,争权夺势愈发明显,宋之问也得找个靠山。他依附于当时的安乐公主,所以自然招到了别人的嫉恨,比如说太平公主就是其中一位,她向中宗进言,于是宋之问又被贬到越州当了一名长史,也就是现在的浙江绍兴。
中宗年间的政治动荡以及个人荣辱无常的经历使得宋之问感触良深,由腐朽的宫廷来到景色秀美的水乡,所以也开始洗涤心灵,在越州写了不少著名的诗篇。在这里远离朝廷应该没什么事了吧,非也。就在宋之问走上“新生”之路的时候,又一次宫廷政变把他逼上了绝境。到了景云元年,也就是公元710年6月,临海郡王李隆基和太平公主诛杀韦后和安乐公主,拥立唐睿宗继位。这一查根,谁是党羽,又把宋之问给查出来了,再次把他发配到钦州,广西省。
历史上的宋之问因为仕途上的追求而陷入了争权夺利的政治漩涡中,并因此历经荣辱几起几伏,可以说宋之问的一生极富戏剧性,大起大落。最后在公元712年8月的时候,唐玄宗李隆基即位,把宋之问给赐死了,结束了他的人生旅途。
在政治上宋之问无足称道,可是当时却是著名的诗人,由于宫廷诗人的局限性,所以说他的作品不少是歌功颂德,粉饰太平。到了后期,随着人生颠簸,历练生活,他创作了一些好的作品,令人耳目一新。比方说他在杨炯死后,写了《祭杨盈川文》,采用的是四四制式,字字有声,句句华丽,内容言简辞切,悲凉真挚,催人泪下。作为诗人,宋之问在年轻的时候就已经成名,史书上有记载说宋之问“尤善五言诗,其实无能出其右者”。说当时啊,没有几个能超过他。
宋之问所在的初唐是唐诗盛世的准备时代,当时的趋势一方面是宫廷诗人,一方面是以初唐四杰为代表的青年诗人。在这样的环境下,处于初唐门槛上的宋之问,当然也得置身其中,辗转方向。但宋之问没有高远的志向,又缺乏四杰那样磨难的人生。似水年华多在宫廷的纸醉金迷中流失,即便后来流放贬官,相对于四杰来说,也是顺利了很多。不管怎么说,宋之问应该说是当时承前启后,继往开来的诗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