血与泪之歌:《许三观卖血记》

血与泪之歌

许三观身上体现着人性的复杂,既有那个时代(建国前)底层人民的愚昧和自私,但是在面对灾祸时又勇敢地站出来通过卖血帮家庭渡过一个又一个难关,在展现出小人物面对残酷命运时的挣扎的同时也闪耀着人性的光辉。特别是为了给不是自己亲生的一乐凑医药费,他一路卖血到上海。这样的悲壮和决绝,将小说推向了高潮。幸运的是,余华最后给了许三观一家一个美好的结局,当他不用(无法)再靠卖血来为家庭渡过难关时,他却伤心地落泪。这种血泪的交错如美酒,散发出一个小人物身上的担当和爱。

小说虽然是虚构的,但是现实生活中,这样的爱却从不缺席。如微博里 路灯下的父亲 ,凌晨12点40分,还剩10多个瓜没卖完,这位父亲便一直在路边等待买主。“有时到凌晨一点也还有顾客”,“俺有时候卖不完就路边上一躺就睡了”。诚然,世界上也有将自己儿女推下高楼摔死的畜生,但也有奋不顾身的温柔。

豆瓣上的文青有的在这里控诉那个时代的残酷,但是殊不知,时代是由一个个人的生命体所组成,你我即是时代。当每一个人是人,人性的光辉成为进步的主流,时代也就向前喷涌。你我皆自尊,每一个小人物也就有了尊严,并为追求一个幸福光明的未来而活着。

时间线

以卖血为主要时间线。

  • 第一次卖血(1948年):证明自己“身体好”,卖血的钱娶老婆。

    • 1949年,一乐出生

    • 1950年,二乐出生

    • 1952年,三乐出生

  • 第二次卖血:赔偿方铁匠儿子的医药费(1958年)。

    • 许三观出轨林芬芳
  • 第三次卖血:报答林芬芳(1958年)。

    • 1958年,人民公社,吃大食堂

    • 1960年10月,水灾之后旱灾,许三观许玉兰一家开始只喝玉米稀粥

    • 1960年12月7日,许三观生日,为一家人用嘴做饭

  • 第四次卖血(1960年):生日后的第二天(12月8日),目的是为了“让家里的人吃上一顿好饭菜”。

    • 当晚,一家人除一乐外去胜利饭店吃面条

    • 12月9日早晨,一乐离家出走找爹,晚上找到一乐后,许三观带一乐去胜利饭店吃面条

    • 何小勇被撞,一乐喊魂(1962年)

    • 许玉兰被批斗(1966年)

    • 一乐二乐下乡(1968年)

  • 第五次卖血:塞给一乐30块钱,要他和二乐时而“补补身体”,逢年过节给生产队长送送礼。

  • 第六次卖血:只隔一个月,请二乐生产队的队长吃顿好饭,根龙死于卖血。

    • 一乐生病
  • 一路卖血到上海(快50岁):为了给一乐筹钱治病,在去上海的路上,在沿途的六个县城上岸卖血,一路卖血去上海!

    • 第七次卖血:距离上次不到一个月,林浦。

    • 第八次卖血:三天后,百里。遇到猪倌。

    • 第九次卖血:四天后,松林。晕倒,还被输了血。遇到两兄弟

    • 第十次卖血:三天后,黄店,和来喜来顺兄弟一起卖血。

    • 七里堡:买了来喜的血。

    • 第十一次卖血:长宁。

    • 上海:和一乐许玉兰团聚

  • 最后一次卖血:未遂,恸哭。

空间线:一路卖血去上海中大部分地名是虚构的。通过小说开头可知,故事发生在江南某地的一个小县城里。

小说特点

  1. 小说大部分通过对话的方式来推进情节的发展,这种方式比较新颖,没有过多的废话,用词简练,但事件的细节可以通过对话来推测,读起来似娓娓道来,风格质朴,有农村的质朴气息,语言也很有乡土的感染力。

  2. 情节上,许三观靠卖血熬过了人生中一个又一个难关,而当他老了,知道自己的血再也没有人要时,精神却崩溃了。

  3. 对历史背景的处理,用小说中人物的叙说和见闻去暗示或明示对应的历史背景,宏大的历史潮流变成了具体的与之密切相关的生活。

  4. 自序。余华给每一种语言的译本都写了与这种语言文化相关的自序。除了德文版自序有点像一般意义上的自序(介绍了写作小说的由头和原型),其他版本的自序有点云里雾里(不太明白)。特别是意大利文版自序,从字面上看竟是和小说一点关系也没有,语言与方言,妥协与生活。中文版自序——作者与读者,写作与阅读。韩文版自序——平等。

  5. 外文版评论摘要。这是90年代的作品,外国人的一些评论包含着意识形态的歧视与误解。令人意外的是,西方世界对中国的印象至今仍然停留在低处。中国文学和艺术的作品但凡能够在西方世界斩获大奖和荣誉,无不是明里暗里评判时代与制度,迎合西方的思维。评判并非不可取,随着时代的进步和经济的发展,国家治理能力和治理体系得到了明显的提升,但是这些进步和提升基本都被西方世界忽视。

    • 他没有放弃给折磨人的社会历史拔牙。——美国《时代》周刊2003年11月9日
    • 小说主人公在面对生活的绝境时,为求继续生存所表现出来的顽强意志以及在过去中国社会体制中的错乱。在那种体制下,个体被完全泯灭了。——法国《世界报》1998年1月31日
    • 他用幽默和热情描绘了耐心忍受类似饥饿和WG的灾难图景,在多数情况下人们的生活甚至处于邻居的监视中。——德国《宾德乐日报》2001年5月23日(这个是最扯的评论)

知识点

- 语言点

  • 桥堍:qiáo tù 桥头。

- 粗俗的谚语和名句

  • 屌毛出得比眉毛晚,长得倒比眉毛长。

  • 死亡是凉爽的夜晚,生活是痛苦的白天。——韩文版自序海涅

  • 一盘炒猪肝,二两黄酒,黄酒给我温一温。——许三观

- 生活习俗

  • 黄酒:源于中国,且唯中国有之,与啤酒、葡萄酒并称世界三大古酒。黄酒南方以糯米、北方以黍米、粟及糯米(北方称江米)为原料。

  • 黄酒活血,猪肝补血

- 文学知识

  • 先锋文学:是现代主义文学的一个重要流派。一小群自我意识十分强烈的艺术家(包括作家),根据“不断创新”的原则,打破公认的规范和传统,不断创造新的艺术形式和风格,引进被忽略的、遭禁忌题材。先锋派的艺术家们经常自我表现出“离异”既定的秩序,从中宣布自己的“主体性”,他们的目标是震撼受传统影响的读者的感受能力,向传统文化的教条和信念发起挑战。

名场面

  1. 带着一乐吃面条(细节很暖)

    一乐看到了胜利饭店明亮的灯光,他小心翼翼地问许三观: “爹,你是不是要带我去吃面条?” 许三观不再骂一乐了,他突然温和地说道: “是的。”

  2. 给一家人用嘴”做菜“(在困境中的乐观与坚强)

    最后,许三观给自己做了一道菜,他做的是爆炒猪肝,他说: “猪肝先是切成片,很小的片,然后放到一只碗里,放上一些盐,放上生粉,生粉让猪肝鲜嫩,再放上半盅黄酒,黄酒让猪肝有酒香,再放上切好的葱丝,等锅里的油一冒烟,把猪肝倒进油锅,炒一下,炒两下,炒三下......” “炒四下......炒五下......炒六下。” 一乐、二乐、三乐接着许三观的话,一人跟着炒了一下,许三观立刻制止他们: “不能,只能炒三下,炒到第四下就老了,第五下就硬了,第六下就咬不动了,三下以后赶紧把猪肝倒出来。这时候不忙吃,先给自己斟上二两黄酒,先喝一口黄酒,黄酒从喉咙里下去时热乎乎的,就像是用热毛巾洗脸一样,黄酒先把肠子洗干净了,然后再拿起一双筷子,夹一片猪肝放进嘴里......这可是神仙过的日子......”

  3. 给许玉兰送饭(黑暗中的光)

    等他们走开去,走远了,许玉兰才重新咀嚼起来。看到四周没有人了,许三观就轻声对她说:“我把菜藏在米饭下面,现在没有人,你快吃口菜。”许玉兰用勺子从米饭上面挖下去,看到下面藏了很多肉,许三观为她做了红烧肉,她就往嘴里放了一块红烧肉,低着头继续咀嚼,许三观轻声说:“这是我偷偷给你做的。儿子们都不知道。”许玉兰点点头,她又吃了几口米饭,然后她盖上锅盖,对许三观说:“我不吃了”

  4. 让一乐为何小勇喊魂(开始嘴上说不行,最后还是劝一乐喊魂)

  5. 一路卖血到上海(震撼,生活的无情和沉甸甸的爱)

    他要去的地方是上海,路上要经过林浦、北荡、西塘、百里、通元、松林、大桥、安昌门、靖安、黄店、虎头桥、三环洞、七里堡、黄湾、柳村、长宁、新镇。其中林浦、百里、松林、黄店、七里堡、长宁是县城,他要在这六个地方上岸卖血,他要一路卖着血去上海。

  6. 血卖不出去的悲伤(他老了,血卖不出去了,以后家里如果有困难他再也没有办法了,所以他哭了)

    他的脚在往前走,他的眼泪再往下流。他的头抬着,他的胸也挺着,他的脚迈出去时坚强有力,他的胳膊摔动时也受毫不迟疑,可是他脸上充满了悲伤。他的泪水在他的脸上纵横交错地流,就像雨水打在窗玻璃上,就像裂缝爬上快要破碎到碗,就像蓬勃生长出去的树枝,就像渠水流进了田地,就像街道布满了城镇,泪水在他脸上织成了一张网。

    “许玉兰,我老了,我以后不能再卖血了,我的血没人要了,以后家里遇上灾祸怎么办……”

  7. 不同时期李血头态度的变化。

最后编辑于
©著作权归作者所有,转载或内容合作请联系作者
平台声明:文章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由作者上传并发布,文章内容仅代表作者本人观点,简书系信息发布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