家长之言

《学记》有言:“教也者,长善而救其失者也。”小学教育学生使其“作善”,是教育的重要阶段。得到老师的倾心教导与管理是我们孩子的荣幸。学校教育和家庭教育两者侧重不同,然相辅相成,关系密切。两者良性的沟通是我们去理解孩子,学习如何教育的有效方法。这一次学校让家长为孩子的教育和学校发展的问题建言献策是对其一次恰当的实践。

人生来总是在不自觉或自觉的不断进行学习,不断改造着自身和社会。这种自然动力有时是隐性,很少被人注意以及被人宣扬。由此,我们更愿意看到教育不是狭隘的教导,而是一种泛化的自觉行为的培养,我们更愿意看到孩子学会生活,懂得生活的意义,能参与美的感受和审视。专业知识是教育的基础,然而专业知识教育人是不够的。在教学过程中,作为家长更愿意看到一种人文性的伴随引导。

诗有三百,各得其解,文本的讲授是稚子儿童学习语言和领受美得重要过程。学校应该考虑淡化背景以及主题的讲解,这种解读以固定之姿消解了文本的天然美。我们可以去重视一门学科的工具性,然则这个工具性要能为我们生活所用,而不是思想的强势引导。每个孩子都是不同的载体,老师的点拨是适可而止的,必须恰到好处。宁可要些本真的幼稚,不要思想的深奥。幼者自幼,深奥都留给以后的探索经历来给养才显得贴切。老师的声音应似如“开示”,它应是令人欢喜,比如一阵风吹来时树的摇曳多姿;比如一锤撞击之下钟的长鸣。这种表达贴切,不喧哗,却能透出内在的品质。

中国的教育是一门悠久的学问,发展至今,已有巨大变化。物质水平提高,家长都愿意花费更多来让孩子在日后的激烈角逐中收获一席之地,这是一种发展必然,这是竞争所致,社会不只需要人,更需要人才。我们也一如既往相信“书中自有黄金屋”,望子成龙也是人之常情。

资源一旦成为稀缺品,我们都希望拔得头筹。这一来,分数和某些文体的成绩已经成了衡量一个学生在学校的高低标准。这种难以改变和必将持续下去的势头逼迫我们去思考我们的下一代将会是什么样子?他们将拥有什么样的人格?我知道分数现实难以改动。作为家长,我也希望孩子分数高些,但我也希望在分数之余老师多关注一些孩子的行为习惯,注重非智力知识的教育探索。譬如意志力和心理健康的培养,教学者和家长都应该进行实质的思考和交流。成功一词,非智力因素也许影响更大。除了对于学生之外,学校在考查老师的过程中是否可以不仅将成绩以及其他硬性指标作为评判?也让我们的孩子去选选“最可爱的老师”,也让我们的孩子给老师戴花颁奖状。

学校是专门的教育场所,老师是育人的职业。在教育的领域,学校和老师有些长久浸透的经验和学识。希望老师能推荐一些精而美的书,或者在教学之中安排引导朗读的活动。学校是否能尝试“孩子成长导师制度”,在课堂老师外,安排耐心有时间的教学人员引导孩子,并制定成长档案。希望学校能发挥门户网站的作用,能否效仿上海徐家汇小学公示每天的学校教务活动和实践活动,以便我们家长能及时得到信息。抑或学校利用微信和微博等新媒体资源,进行消息平台的有效推送,也是有必要的。

隔行如隔山,作为家长,难以全观教育本质的庐山面貌,只能从自身生活学习过程中提出一些管窥之见。当然我们都是为了孩子,孩子总是让人感觉到健旺丰沛的气息和生命力,感觉到自由和生动,当他们逐渐长成一份精致和文雅,严密和理性时,就不止属于家庭和学校了,乃至整个中国。

最后编辑于
©著作权归作者所有,转载或内容合作请联系作者
平台声明:文章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由作者上传并发布,文章内容仅代表作者本人观点,简书系信息发布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