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这本书是机缘巧合的从小川叔手中拿到的,当时只有五个人,我是特别害羞的那个,也不太敢做第一个,但很是幸运,拿到手里的那一刻也很兴奋。
大历史,小工匠。择一事,终一生。这个在我们看来,有点不太可思议,父辈母辈的时候有可能,我的爸爸年轻的时候当过兵,退伍后在医院干了一辈子,勤勤恳恳的。现在拿公务员这样的铁饭碗都不可能一辈子,不要说我们这样穿梭在社会当中,一个普普通通的打工人了。一个中小企业的寿命在3.5年,你想呆一辈子,它要能坚持啊。
父母不明白我们为啥子这样的浮躁,总是三天两头换工作,总是野心满满,总是想去大城市,看看外面的世界。因为我们这个年代已经完全不一样了,必须时刻更新换代我们的知识体系,否则的话就是被淘汰。
择一事,终一生。我想了一天的时间,可能是写作吧。我从小喜欢写作,有一颗少女心,还是感性的双鱼座,写作已经渗入了我的血液,它可能暂时给我带不来什么丰厚的收入。它让我成为自己,有了一个完整的壳。也让你们看到了我,一个阳光正能量的姑娘。
2.
《我在故宫修文物》这本书介绍了很多的门道,我想打乱整个书的思路,给大家谈一下我的几点认知。故宫修文物,采用的是师承制,传统中师父对徒弟有一生的关注,所以师承制对传统技艺的保护是有优势的。它不像大学里教课,老师教完课就走了,下班回家去了,你明天怎么样不管了。不一样,真不一样。
一句师父,你懂得里面的涵义吗?我拜过一个人为师父,一拜就是三年,这三年是他教会了我职场的基本素养,是他教会了我如何为人处世,是他教会了我如何在一个工作当中做到出类拔萃。他是严师,但我不是高徒。
师徒是讲究情谊的,也是讲究缘分的,不是你想认,就可以认。
徒弟从师父那里传承下来的不仅仅是手艺,还有一份心。这个体现在精神层面上。很简单,徒弟基本上是第一个来,来了以后要开门,检查安全、打水、擦地。没有人要求这样做,但师父当时就是这样,这种动作也算一代人一代人身上体现出来了。
其实有些东西不是刻意学习的,更多的是你自己亲身去感受。师父能够以身作则,言传身教,很难得。
3.
磨性子,修文物是一件特别磨性子的事情。头三个月,师父给我一沓纸,一把马蹄刀,踢掉纸上的草棍、煤渣,不能弄破纸。实际上是练你刀的力度,因为你修旧活和补口,缺失部分的口都要刮,都得给它刮平了,如果没有基本功的练习,那个口是刮不平的,像狗啃过似的,所以它的目的是为了让你练刀工,力度有准头。
我想到了,有一部电影,一个当兵的小伙子,他心浮气躁。他的老班长给他说,拿一个大碗,从米缸里舀一碗出来,然后一粒一粒的数,每天要数一碗。刚开始他觉得被老班长耍了,心情不美丽,后来才明白了老班长的一份苦心,是为了磨他的性子。
有段时间,我的性子不稳,用师父的话说,在云里飘,那个时候真的是自我感觉良好,飘在哪里,自己根本不知道。师父硬生生的拽了我一把,他说,怕我从高处跌下来,我会粉身碎骨的。
4.
有些人被尊重,是因为有道德底线。做这一行的,绝对不贩卖文物。即使它可以让自己有钱。大家知道一个修文物的人,对于江湖当中的真品和赝品,属于火眼晶晶。非常清楚。但是每一行都有自己的道,守住道才可以。
我在故宫修文物,北京故宫的一砖一瓦都不可以私自拿回去,这个是定的规则。
修文物是一个靠心的活,超脱于物质层面,专注于工艺的价值。
5.
文物修复需要一个字“悟”,他要真喜欢,你可能赶也赶不走他。不喜欢也挺好的,不喜欢你硬逼他干,没悟性,浪费时间对两个人都不好。
我天生悟性不好,解释不清楚这个字。
喜欢它你才会愿意付出,干一行爱一行。
6.
年轻人可能觉得不想被拘束,故宫那个地方,觉得很神圣,离自己好远。
但是《我在故宫修文物》这个视频发出去后,引起了高度的关注,90后、00后,好多人都开始选择进去试一试,宁静,那个地方没有那么多的人情世故,没有那么多的条条框框,没有那么多的勾心斗角,一个人可以静,和这个世界同步。
7.
工匠精神,我不知道如何去评价,觉得语言乏力。看过写工匠精神的书,一直有一个愿望,做一个纯手艺人,靠画卖座。但觉得自己的想法好可笑,也很幼稚。
宁远是一个手艺人,她做了远远的阳光房。她同样是一个生意人,因为她设计的衣服很畅销。
我羡慕每一个手艺人的初心,也感谢每一个手艺人带给我的感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