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几天都在卡文,不知道写什么。临近月考,偶然间翻到古诗文背诵的那个小册子其中有一段《窦娥冤》的节选,想起当初学这篇课文时,老师曾提到这篇文章有一定的“时代局限性”,我就简单地谈谈我对这篇文章的看法以及一些疑惑。
文科的小伙伴应该还记得那个“知人论事”,就是了解作者生活的年代和时代背景,还有作者的写作缘由。它有助于我们理解课文,虽然我不是很明白柳永的诗里哪里来的家国天下和功业未就的感伤,但它还是有一定的道理的。
比如说,我们可以把作者放在特定的生活环境时代背景中评价他的作品,这跟历史上说要把那些大佬放在特定的时代背景中,持唯物史观,肯定大佬们为推动历史发展做出的贡献。那么,我们也可以把作者放在特定的历史环境中,客观的评价他的作品,肯定他作品的价值,也就是对那个时代做出的贡献。
我认为是时代局限性成就了关汉卿,就以《窦娥冤》为例,“造成窦娥冤案的是官府的昏庸残暴,社会的黑暗腐败,窦娥身上具有刚毅顽强,敢于和恶势力拼斗到底的优良品质。”当然,以上是老师当时的解说,我就这几句记得比较清晰。窦娥生活在昏庸腐败腐败的封建吏治下,这注定她要走向悲剧的结局。
这一悲剧,关汉卿采用了浪漫主义写法,三桩誓愿:血溅白练、六月飞雪、抗旱三年。这三桩誓愿在结尾得到应验,不仅是窦娥言行天鉴,人神共愤的原因,还有关汉卿受到中国式大团圆结局的影响,这就是所谓的作品具有一定的“时代局限性”。
我个人认为,这样的结局更能够给当时的民众生的希望。我们都知道,蒙古人统治下的元朝是黑暗的,他们将全国人口分为四等:蒙古人、色目人、汉人和南人。当时的劳动人民遭到了沉重的压迫,
关汉卿作为一名儒生,他不忍百姓的孤苦,以笔为武器,揭露了社会的黑暗,像一道闪电,撕裂了黑夜,但他也明白,这样的事每天都会发生,他无力更改,这是时代的悲哀。
他给人以生的希望,他希望百姓能看得见希望,还能够期待有人来拯救,而不是麻木地沉沦,所以才有了这样的大团圆结局,它是对那些“食肉者”的警示,也是当时民众的悲哀。我无法考证当时的关汉卿是否如此思考,只是凭借一篇《窦娥冤》和少许他的简介进行了大胆的猜测。但无论他创作的目的如何,他的作品都是值得肯定,值得敬佩的。
想起《美的历程》中提到“当社会动乱生活艰难时期,某些艺术部如文学、绘画(中国画)却可以相对繁荣发展,因为它们较少依赖于物质条件,正好作为黑暗现实的对抗心意而出现。正如这个时候,哲学思辨也可以更加进步一些,因为时代赋予它以前景探索的巨大课题,而不同于在太平盛世沉浸在物质岁月中毋须追求精神的思辨、解脱和慰安一样。”
我觉得是元朝社会的黑暗成就了关汉卿,他是时代的产物,就像班超投笔从戎和鲁迅写文救心一样,每个人都有自己的选择。而伟人的伟大之处,就在于他们为社会进步做出了贡献吧。
我一直相信,好的作者对自己笔下的人物都是带着悲悯的,他笔下的人物都是有血有肉的,他在写文的时候一定是要为了表达些什么。关汉卿就是这样一个人,一个让我感到敬畏的作者。
然后,我大概写跑题了,其实我有一些疑问:
1、戏剧离不开戏剧冲突,那么戏剧冲突能否为文章张力?
2、人物的性格是否是为结局埋下的伏笔?
3、如何客官看待戏剧人物?
4、为什么同一时期,鲁迅和沈从文关于中国乡村的情感不同?
5、窦娥的贞烈是“宋明理学”的产物,那么“宋明理学”与孔子提出的“礼下庶人”有没有关联?
6、“礼下庶人”与“民可使由之不可使知之”是否相矛盾?
emmm大概就这么多,不知道有没有大佬能帮我解决这些问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