阅读数学教材的四部曲——聆听杨九俊《语文教学艺术论》网络分享会一得

今晚有幸聆听杨九俊院长《语文教学艺术论》网络分享会,深受启发,不虚此学。长达150分钟时间里,名师大咖结合自身研究成果,深入浅出地讲解、阐释,创设引人入胜的语文课堂的方法、策略。其中,曹勇军老师分享的“怎样阅读深刻”经验,对于研读数学教材的老师,也有一定的借鉴作用。

深刻阅读文本的四部曲,应用在数学教材解读上,也是适用的。

1.多读书    “文章不厌百回读”,“书读百遍,其义自见!”。每篇课文文质兼美,披文以入,至少读数十遍,读出意境、情感、味道,读到文从口出,从心中生成。数学文本,也要反复阅读、揣摩,逐字逐句地品味,逐段概括每段论点,体会论述方法。其中关键字词读出内涵,概念性质、法则的内在联系,也是在读读想想中实现理解知识结构特点,合理消化构建认知结构;实际练习题中的问题,也多半是题目没读清,没有静下心来至少读三遍,理清题意,思路方法,匆匆忙忙一扫而过,所谓“会”了就做,不会丢一边,不过皮毛一点。可见,问题不是不会,而是没有读出题意、感受,就放弃了,日积月累,欠了阅读账,怎么还会做题?

2.独立阅读,反复读,于漪老师说,先不要东张西望地读书——裸读,把教材文本读透,明白是什么,怎么回事;再东张西望,多多参考资料,取其精华;最后消化吸收,整合成自己理解的文本内容。这一三步语文备课法,也适用数学备课。先反复独立阅读数学教材,讲的什么,怎么讲的,怎么推导的,再自己动笔推导出来,讲解出来。需要动手操作实验的,一定要操作实验,实现问题直观理解、消化解决,丰富表象,抽象认识。

3.把问题“自我对象化”    将所学知识问题,“物”化思维,经历知识产生构建过程,理解创新。需要自问自答三个问题,也就是教会自己,教学实质是师生合作传递知识的。理解:写的什么?怎么写的(关键)?哪些地方写得好,为什么好?数学知识点的生成过程,为什么会是这样,怎么得来的?自主思考,尝试分析推导,是有意义学习,有效学习。如,过直线外一点有且只有一条直线与已知直线平行。实验操作流程:从实验手册里撕下实验素材,每人过直线外一点作已知直线平行线,然后同桌、组内、组际重叠比较,结果全部重合,出现不重合现象,再次检验问题出在作图不精确上。

4.学会互助    同学科老师交流反思体会,思维碰撞智慧火花,这样各自理解交流下,会收获颇多。如果坚持讲出来思考所得,不仅深化理解消化认识,而且训练思维与推理、语言表达能力。

曹老师这些经验介绍,对于学习数学有很大的启发价值,真所谓“隔行不隔理”!反思一番,曹老师与他的团队,研究成果不是一朝一夕取得的,是坚持反思、总结,尝试再反思的积淀。因此,研究自己的课堂教学,写好课堂教学诊断案例,做到实践与理论融合,非常重要。

最后编辑于
©著作权归作者所有,转载或内容合作请联系作者
平台声明:文章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由作者上传并发布,文章内容仅代表作者本人观点,简书系信息发布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推荐阅读更多精彩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