谁的父亲死了
请你告诉我如何悲伤
谁的爱人走了
请你告诉我如何遗忘
不管你拥有什么
我们生来就是孤独
----摘自「梵高先生」
我曾经提问选修课上研究哲学的老师:为什么人会感到孤独?
他颔首微笑着向我回答:因为这个世上从来就没有一种感受叫“感同身受”。
—01—
初中时的我是个学霸,住校,周五下午放学后才能回家过周末。初三中考前一个星期不到,我的奶奶突然病逝。我的家人因为担心我知道后会影响考试,所以一直瞒着我,不让班主任告诉我,以至于班主任和其他一众老师都在事情发生后找我谈话各种开导,这让蒙在鼓里的我觉得莫名其妙,周末回家班主任甚至让我去她家里面过周末,知道我回家之前她都一直在劝我,我没有答应。
当天下午回到家里,一进家门发现情况不对,方才得知最疼自己的和自己最爱的奶奶已经不在了。我不敢相信,因为就在不久以前我还见过她。十五岁的年纪,当时整个人大脑一片空白,然后紧跟着失声大哭。她对于我的意义,覆盖了我的近乎整个童年,而我最遗憾的,却是我不曾得见她最后一面。这也成了我此后很长时间内心里最大的一个心结。后来我还是强打精神回去学校准备参加中考,说来也巧,那一年的中考,语文作文是个半命题作文:“我最____的人”,感性如我,直接在考场上就崩溃了,眼泪也很不争气的往下掉,然后写下“我最思念的人”。那也成为了我初中时代少有的一篇满分作文。什么是死去?是终点,是诀别,是不可挽留,是再也握不到的手,感觉不到的温度,再也没有机会说出口的那句“我爱你”。
我身边的同学,父母亲戚,老师都各种安慰我开导我,他们无一例外都安慰我说能够体会我的心情,能够感同身受。我很感激他们的善意,但我还是无法减少我的悲伤,每个人都或多或少会经历过至亲的生离死别,然而这种所谓的“感同身受”只是来自内心的“共情”,他们每多一次的安慰,只会加剧我悲伤的程度。
观看一幕悲剧时,悲伤落泪;看到有人乞讨时,慷慨解囊;亲戚离婚了,默默感慨;朋友失恋了,一场烂醉。世间千人万事,共情并不是难事,然而感同身受却是难得一见的。每当想到我为之心痛的人,比我更要痛多少倍,而我无法体谅对方,无法感同身受,便觉得悲伤又可耻。
—02—
曾经的朋友L小姐,性格乐观开朗,成绩优异,思想上进,特别漂亮的一个女孩儿。好不容易考上大学,后来父亲得了癌症去世,当时也是想说些安慰的话,要保持好乐观的心态之类。她说,这种事儿不发生在自己身上都会这样想。我顿时语塞。刀子割在自己心上,只有自己知道有多痛,就算你真的感同身受了,对方也未必能感同身受到你感同身受了。
—03—
曾经偶然认识一个已经毕业工作好几年的学长,颜值中上,成熟稳重,事业有成,家境不错,然而至今单身。一次饭局上聊起过一件轶事——学长大一时认识一个女孩儿,在经过疯狂的追求之后两人在一起,大四毕业俩人约定一起留在成都工作结婚,毕业后学长拼命地工作,攒钱,只为了一个男人对一个女人的承诺——在这个陌生的城市拥有一个属于彼此的小窝。而就在已经买房付完首付准备结婚的时候,女孩儿劈腿,已经出轨半年多,男的是个二代。最终,彼此和平分手,本该相濡以沫,奈何含泪收场。
我无法想象眼前这个西装革履淡定喝着酒,面不改色讲着自己过往经历却像是笑谈小说故事的男人,当初是如何从那么大的痛苦中走出来的?这份淡定和从容的背后得有多少痛苦难以言表?
“我无法想象你这么多年是怎么挺过来的,但是我能理解你的心情,敬你这杯酒,从此再爱不回头。”
喝罢最后一口雪花,他笑了:“这个这世上哪有什么感同身受,于己惊天动地的殇,于人不过随手拂过的尘。”
结束语
美国传奇诗人艾米莉•狄金森写过:我本可以忍受黑暗/如果我不曾见过太阳/然而阳光已使我的荒凉/成为更新的荒凉。
其实,人类就是这样的自私,如果不曾亲身经历,再动人的情节也不会懂。就像你坐过了摩天轮,嫌弃它太平淡。玩过了过山车,又觉得它太短暂。然后走出去的时候对门口望眼欲穿的小朋友说“游乐场可真没劲儿啊!”他偷偷把存了半年多零花钱才买来的门票藏在身后,连来之不易的快乐都显得那么卑微。
同样的事情,你很难对我感同身受,而我对你亦是如此。身边的人低落之时我们常常都会安慰对方说我能理解你的心情!但却常常忽略了“理解和了解终究是两码事”。而所谓孤独,往往都是缘于这世上从来没有一种感受叫“感同身受”。
而正因为每个人生来都是一个独立的个体,能够理解已是奢侈,感同身受更是难上加难,那么所谓人人生来孤独也就能说得通了吧?
—EN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