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三个多月的时间我一直在读关于徐志摩的人物传记,于是也顺带读了他身边的女人们的人物传记。关于林徽因和陆小曼的书籍版本很多,也非常好找,随便选了几本读完之后,我开始对他的第一任妻子张幼仪特别感兴趣。我在杭州跑了三家书店才买到了这本关于张幼仪的书——《小脚与西服》,这位“中国第一桩西式离婚案”的女主角似乎不像其他书里描写的那样,她并不是一个简简单单在乡下长大的村妇,她的勇气与智慧也根本不输于林和陆,读着她的故事,让我不禁想到另一件事情。
一年前我在朋友圈无意间发现一位微信好友的男朋友出轨了,观察数日后,我很纠结要不要告诉这位女生,毕竟这是一件难以启齿的事。有一天我突发奇想地发了一条朋友圈,没有点名道姓地提醒。至少我认为这样所有人都不会知道我说的是谁,甚至这位姑娘也不能断然治罪于我。事后第三天我突然发现看不到她的朋友圈了,我猜她可能是把我拉黑或者删掉了。她这样做我并没有气愤,毕竟受害者的做什么都只是一种发泄情绪的行为,我完全可以给予理解。
果然如今是互联网的时代, 半个月前,我刷某社交平台时又无意间看到了她,看完她所有的状态,可以用四个字概括:不悲不喜。如果不是我事先知道与她相恋六七年的男朋友劈腿了,从她的状态中我完全没有看到任何生活的变故,我不知道是由衷地敬佩还是心疼,但突然觉得这是一个值得被深爱的姑娘。
现在回忆起来,她好像从来不发华丽丽p过的照片,也没有炫耀或者鸡汤的文字状态,偶尔分享书籍,偶尔学着做饭,偶尔向往旅游,看上去是一个非常真实而热爱生活女孩儿。
出于好奇又继续翻,居然在粉丝里看到了她前男友的现女友,我迅速地点开,判断那是一个新开没多久的小号,准确地说是一个专门用来秀恩爱的小号。有时候对比是一种能让你对一个人的认可度迅速提升的方式。不偏袒地说,虽然现女友确实比前女友漂亮,更高挑更年轻更善于打扮,二十上下已工作数年,但也许就是眉眼间流露出的太年轻,相比之下给人一种读书还没读够就步入社会的感觉。
继续翻着这位现任姑娘的状态,看完三四条就大概能猜到她每天的生活和所有的故事。一个女孩儿的自信的确是一件好事,但盲目地自信又给人一种没见过世面的感觉。年轻的姑娘在遇到一段感情最开始的时候就迫不及待地想要昭告天下。我不敢断言地说这种行为是无知,咱们暂且就定义为单纯吧,谈起恋爱来,在社交平台里的自己,每天幸福地好像拥有了整个世界,会因为收到一支口红或一束花或情人节时的520块红包,而高兴地拍起睡衣合影,恨不得下一秒就子孙绕膝。然而并不明白不是每一个人都能陪你走到最后,或许有一天当发现这个道理的时候还得花大把的时间去删除此刻认定的幸福…
我记得我的高中班主任当年常告诫我们的一句话:夹着尾巴做人。那个时候我还不太能认同这句话,如今越发地认可。我想就像后人欣赏林徽因,不仅仅是她的才华,她对于和徐志摩这段感情的处理,在我们传统的伦理道德观念中恰如其分,倘若当年她真的在徐离婚后嫁给他,我想如今她的社会地位远不及当下,其实生活中的我们,远比想象中要传统很多。
一段感情的开始或者结束自当是自由的,而对一个人最基本的尊重大概是不要打扰。很多时候我们听到一段劈腿的故事,往往是前女友对现女友的喋喋不休,因为后者在名不正言不顺的情况下替代了前者,带来了怨恨,即便她自己傲娇地认为已经是这个阶段的胜利者了,而这段故事中却相反的状态。
我读着关于张幼仪的故事时想到这位被男朋友劈腿的姑娘,更多的并不是同情。很多不了解张幼仪的人只会认为她很可怜,非也,其实她是一个清楚地知道自己要的是什么人,可以说她的所有决定是顺从了内心的,所以从始至终不喜不悲。后来想想张幼仪可能要感激徐志摩当年的抛弃,正因如此才成就了后来如此优秀的她。不知道为什么,我在那位姑娘身上找到了类似的认同感。
最后,我想推荐一下这本书——《小脚与西服》,一本关于张幼仪和徐志摩的书,一本关于在中西文化中该怎样找到自我定位的书,一点不夸张地说我很久没有读过让我如此感动的书了。不过我有一个小小地建议,最好在看完徐志摩、林徽因、陆小曼这三位人物故事传记之后再看这本,你一定有不一样的阅读体验。
只要你愿意,生活给予的所有经历会成为你日后的财富,愿你走出半生,归来仍是少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