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关于“北大天才弑母”的案件在社会上闹得沸沸扬扬,整个案件从头到尾,作案人的冷静和冷血让人感到震惊。而案件背后的动机也引起大家的纷纷猜测,但还没有最终的定论。
为什么一个从小在众人眼中那么优秀,学习成绩骄人的孩子,最终会走上这样一条不归路。我想不管是什么原因,“冰冻非一日之寒”它不是一时半会造成的,而是长期的错误教育累积的结果。它也让我们警醒:孩子的教育真的不能马虎应付,父母需要用心,更加要注重正确的方法。
我们都希望孩子和父母之间的关系能够一直像朋友,亲密无间,但是随着孩子的成长,进入了青春期。这种亲密真的好吗?
1、三种级别的父母
培养三个层次的孩子
一个丰富的生命应该有多维的关系,而不止是父母和亲子之间的亲密关系。对父母而言,想让孩子去到哪个高度,对应自己是哪个级别的父母。
第一种是,要让孩子什么都听老子的!往往这种父母培养的孩子不会很优秀,因为父母已经给孩子设限了。这种父母也很自负,认为自己的观点都是对的,孩子只要听话就好。殊不知恰恰是父母成为了孩子成长和进步的天花板,孩子也不可能超越父母有新的成就和高度。
第二种是父母给孩子找到比自己厉害的人,不断带领孩子去接触。曾经有个母亲,自己的学历不高,也没有什么文化,但是教出来的孩子却非常优秀,人们都好奇她是怎么培养孩子的,她说“谁能引领我的孩子,我就带他去见谁!”所以,这种父母已经懂得借助优秀的人来助力孩子的成长,而不是要求孩子来完全听自己的。
那么第三种层次的父母,我认为也是最有智慧的父母,是怎么样的呢?就是不断努力提升自己的层次,链接到各种各样优秀的人群和资源到自己身边,然后他就可以不断给孩子提供优质的认知层次,开阔的视野和丰富的人生经历!
2、过度的关注势必带来窒息感
任何一种关系,都应保有一定的距离。不论是亲子还是夫妻关系,如果过度亲密,没有了各自的空间都会令人产生不适,想要逃离。
你对孩子很关心,所以想事事都关注。今天想知道孩子看什么书,玩什么游戏,明天想知道孩子日记写了什么,交了哪些朋友……时刻都想监视孩子的一举一动,一定会让孩子反感,孩子就会想要挣脱这种枷锁。
一旦孩子觉醒,反抗也势必是非常激烈的。
A同学是家中的独女,父亲对她的管教非常严厉。是属于上面第一个层次的父亲,要求女儿凡事都必须听父母的,不能有自己的意见。他还偷偷在女儿的房间装上监控,随时关注孩子的一举一动,甚至把录下的视频放到班级群里去,洋洋自得地跟其他家长分享自己的做法。而随着孩子渐渐长大,自我意识的增强,女儿也处处用父亲不知道的方式隐隐的作着抗争。
A同学的作文里面字字句句都透着对父母的控诉和不满,她也在自己的房间门口挂上“闲人免进”的牌子,这些行为的背后其实是孩子对父母的反抗。也是孩子在发出为自由而斗争的信号,可偏偏父亲读不懂。他不知道自己的过度控制和关心,已经让孩子感到不适,孩子想要独立。父亲的爱都要将自己吞并了,所以他在想尽办法逃离。
3、父母的人格发展要完善
首先父母之间的关系要非常和谐,能让孩子感受到爸爸和妈妈之间是相互爱彼此的。这样孩子就容易看到爱的样子,他也会有很强的安全感。假如父亲对妻子缺少爱,或者在家庭中是缺席的,没有承担父亲应有的责任,母亲就会缺少爱的滋养。
母亲如果长期这样下去,就会将自己的唠叨和不满投射给孩子,孩子的心智还不成熟,他幼小的心灵就会被不安和焦虑吞噬掉。甚至会角色错位,孩子容易变得早熟。他会用自己稚嫩的肩膀去承担原本应该由父亲来承担的责任和义务,那就造成孩子心理不健康。
所以,父亲或母亲都应该有自己健康,独立,成熟的情感和人格,孩子才有心理健康的环境和土壤。
4、自觉的孩子真的好吗?
所谓“自觉”都是经过刻意的训练,在孩子真正形成“自觉”前,是父母很多次的惩罚。而孩子真正自觉时,将这种父母的外在要求内化成了自己的潜意识要求,变成了“内在的父母”。所以很多孩子在考试前会焦虑,变得异常紧张,因为他们怕考差了,这个“内在的父母”就会责骂自己。
还有一些孩子的焦虑来源于父母的期待。有些父母,从来都不会动孩子一根手指头,表面看来他们也没有给孩子明显的压力,但他们却会直接或间接地对孩子说:“我为了你付出那么多,你的学习成绩就必须要考好!”“我们全家都为了你,以后改变家庭的命运都靠你了。”
本来一个人的命运就够沉重了,还要孩子背负父母两个人或更多人的期望,孩子不焦虑才怪呢。在父母的期待下,孩子变得“自觉”好好学习,却不知道孩子已经在负重前行。
所以,父母们一定要注意把握亲子关系的度,不过分亲密到没有孩子的空间,也不能给孩子无形的焦虑,父母自己先有成熟独立的人格,才有可能培养健康的孩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