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 ◆
3岁的孩子会经常纠缠不休地问“为什么”,有的问题莫名其妙,让父母感到困惑。其实,遇到这种情况,父母应该感到高兴才是。这说明你的孩子已经开始模模糊糊地萌生探求事物因果关系的求知欲望。
◆ ◆ ◆ ◆
若家长对孩子的提问表现出兴趣,耐心、亲切地回答孩子的问题,孩子就一定会说个没完,或者高兴地将自己找出的答案告诉你,或者你的回答,继续一个又一个“为什么”的提问。孩子在这个过程中,思考问题的能力就会得到一步步的提高。
反之,若家长对孩子的提问不予理睬,那么将会大大挫伤孩子的积极性,失去锻炼孩子思考能力的良机。长此下去,孩子还可能会变得不愿与父母交流。
建议:
①注意自己的态度,耐心地听孩子的提问,对孩子提出的“为什么”做出积极的反应。
②讲究语音艺术,要巧妙地引导孩子自己找答案,可以提出一些带启发性的问题去帮助孩子开拓思路。
③留给孩子思考的时间和空间
好奇是孩子的共同特点,在孩子眼中,世界上的一切都是奇妙的。因此,他可以划无数个问号。对他们来讲,任何一件事,一个物体都非常新鲜,都要问一个为什么,甚至都要去亲手摸、去拆,非搞个水落石出不可。
好奇心是孩子与世界交流、沟通的一把钥匙,是孩子学习、思维与心理发育的催化剂。家长要爱护它,并有意识地引导它,这也是培养孩子学习兴趣、预防学习困难的关键。所以不要轻易地伤害和压制它。
好奇心固然常会使孩子做出意想不到的事,有时甚至会闯出祸来,但也正是好奇心使得孩子眼前的世界变得生动而有朝气。然而有些家长一看孩子闯祸就大声斥责,这样会使孩子的好奇心受到挫伤,也会使孩子与他认为那样新奇的世界拉开了距离。如果这样往返次数多了,好奇心枯萎,童心与世界便会一同麻木迟钝起来。有些家长不了解童心的可贵,一味地认为孩子听话便是值得爱的,而对于好动手、问起问题没完没了的孩子感到厌烦,不耐心。
例如,明明是一个天真活泼的男孩,4岁时,爸爸给他买了个会走路、会生蛋的母鸡玩具,他没玩多久,便把它拆开了。爸爸生气地问他为什么要拆,他说:“我想看看里面是什么,为什么会下蛋?”这时爸爸反而很高兴,并认真地帮助儿子拆装起来,还说明母鸡为什么会下蛋,其结构是什么样子。这样既满足了孩子的好奇心,有增加了大人对孩子的理解。孩子们就是在一次次好奇心的驱使下,在磕磕碰碰中长大。好奇心是引起兴趣、趋向深究的一种心理萌发,这时多么好的一种品质。
家长们应该因势利导,激发和鼓励这种好奇心,肯定孩子们的好奇心,千万不要阻碍或简单地压制它。一个人往往因为某种好奇才会发明创造。对一个新事物的好奇往往会引起另一个更新事物的产生,世界就是这样更新发展的。好奇是创造的开始,所以要支持孩子们的好奇心。
但要注意区分好奇心与无边的幻想的不同,后者则要适当限制。
所以,为了促进儿童好奇心的发展,家长和教师应该注意一下几点:
①对待孩子的好奇好问应尽量满足,且热情地解答,切不要置之不理,更不能压制。
②经常为孩子提供能引起观察和探求知识的情境,如常常带孩子去自然博物馆、天文馆、迷宫世界、科技馆、动物园等地,以激发他们的好奇心和求知欲。
③要善于向孩子提出难度适中而富有启发性的问题,使孩子的创造性思维得到调动。
④要善于引导孩子自己主动发现问题,并动脑筋寻找答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