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7年高考实战结束了,对许多高三学子而言,这标志着一个“标准答案”时代的结束,新的人生阶段的到来,比如选择学校和专业,它在某种程度上比努力更重要,这并不是每个人都明白的道理,因为高考成绩好坏已经是无力改变的现实,重要的是能不能把握好自我,选择好适合自己的专业,不同的选择引导不同的人生。
选择能力也考验着每个学生认识自我的眼光,也考验着每一个家庭和学生个人的综合判断力。事实是,选择比努力重要得多。这一句话,是我几十年后才明白的道理。
特殊的国情造就特殊的教育,使得中国的孩子从幼儿园、小学阶段开始,就奔向一个目标:大学。似乎大学就是人生的终极目标,大学就代表着成功。这是后科举时代的价值遗存,这种教育价值观导致很多认识上的误区和生命的悲剧。“万般皆下品,唯有读书高”“吃得苦中苦,方为人上人”,这些格言不知误导了多少国人,导致人们不能看到更远的目标、更高的价值。
现在,高考终于结束了,高考的升学率也由十几年前的5%到了现在的80%以上,大部分孩子都可以继续读书。但人生的吊诡在于,一个目标没有实现会痛苦,实现了则容易无聊,所谓“希望”不过存留于过程之中。按照叔本华的观点,人生就是在痛苦和无聊之间摇摆的过程。这话虽不至于终结真理,却讲出了部分人性真实。
摆在面前的问题是:高考完后做什么?在大学录取通知书发放之前,生命不应该出现真空,因为生命是一个连续的过程。高考是小目标,人生才是大目标,要用人生统摄高考,而不是相反。
记得几年前高考结束后,一个学生告诉我说:“老师,我觉得自己的生命好像终结了,因为我爸我妈从小就说要我考大学,现在我终于给他们考上了,却突然不知道要做什么。”在一个学生QQ群里,我也发现,一个高三学生把“无聊”二字打了有100多遍,看来真的无聊。许多学生都在互晒自己吃喝玩乐的图片,很少有继续读书的。这是功利教育的后遗症,就是在一个目标到达后,生命突然失重,不知何去何从。而且,在死读课本、刷题、为考试而读书的生命荒废中,被控制了这么多年,一旦有了自由,不知道自由如何利用。
如何走出高考完之后的精神困境?这是12年基础教育结束之后,每个毕业生必须面对的人生答卷,它在某种程度上比高考更有价值。
其实,考场小天地,人生大考场。人生的考试是没有“标准答案”的,标准答案思维必然是简单化的“问题思维”,因为这个世界从来都是不断出现问题,而没有什么“标准解决办法”。
12年的应试马拉松,现在终于结束,我想,各位考生利用这一阶段的时间,能不能研究一下中国的城市和大学?能不能关注一下南北地理人文的不同?能不能读几本“无用”而有趣的书?能不能去学个驾照?能不能帮父母做一顿饭、拖拖地、搞搞卫生?能不能见几个自己想见的人、走一两处自己想去的地方?当然,也可以组织同学打几场篮球,看几场电影,逛几次书店,练练书法,也可到各处走走开开眼界,了解一下社会,别尽泡在游戏里……当被外界控制的生命真正归属于自己,考生能不能处理好与自我的关系,能不能把握好身体的自由与精神的自由?需要明白的是:自由绝不是放任,它意味着责任,在一个人伦链条中,对自己负责也是对他人的道德。
当高考分数出来之后,我们需要冷静面对,不管好坏都是无可改变的事实,和过去多次考试的变化一样,在前的突然在后,在后的突然在前,这都是正常的,毕竟,平时的成绩只是一种参考,最后的成绩才最有说服力,但没必要乱比较,参差多态乃幸福之本源,差序格局才是正常格局,所有的比较都是人类的一种执着和妄念,而且量化世界从来都是对真实世界的陷害,它并不能给生命带来安慰,反而可能会造成很多不安。后悔或沮丧都没有用,关键是人生的选择和如何面对。
从长远看,人生的好坏不决定于考试分数,它有许多可能性,价值窄化的教育让人的判断很狭隘。其实,高考以后的岔路和意外还有很多,无论如何,要对未来充满希望。放下分别心,平静面对现实。再说,中国的大学都差不多,同质化严重,将来在大学里能学到什么,关键在于自己。
记得武汉大学前校长刘道玉先生说过:“一个人能不能成才,基本不决定于名师名校,不决定于学历和学位的高低,而是决定于你自己。” 这是他思考研究几十年得出的结论。我们身边也有许多并非毕业于名校而成为卓越人才的例子,关键是能不能正确认识自己,能不能怀抱理想,努力实现自己。虽然在这个时代说“理想”似乎有些奢侈,但有理想的人和没有理想的人会活在不同的世界,生命质量会很不一样,最后取得的成就也会很不一样。
人生,还是放长远了看。学会用未来思考现在,也当学会用观念对抗观念:高考只是一站,人生路在长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