冲着安导的名气去的,看的那叫一个闷,真是应验了同学的那句话,全程尿点。想想也没什么,如果说《血战钢锯岭》只需带着眼睛看,那么《比利》就需要带着情绪去看,用心感受比利的内心挣扎。
一个19岁的美军驻伊拉克战士比利·林恩,因为一次小规模的,与恐怖分子肉搏的过程被一部遭遗弃的摄像机拍摄下来而成为国民英雄。可是这是他最糟糕的一天,因为此战让他失去了挚爱的班长,而摄影机拍摄的就是他救班长的那段——有人表扬你一生中最糟糕的一天,你怎么看?
一开始我以为是要描写比利的战后心理阴影,心理医生介入、心理重建。看到最后才发现原著作者和李安想要表达的只是一种内心的挣扎与现实的各种映射,这种矛盾的映射,会让比利和他的战友不舒服,也会让我等观众不舒服。
比利在橄榄球比赛看台反反复复追问上级,
如果可以选择,你还会不会回伊拉克?
这是他内心最想得到答案的一个问题,这让他在整个中场休息和表演期间无比纠结。一边是炮火连天的残酷战地,一边是安适的的家乡,他的姐姐还找到了心理医生帮他挖掘战后心理病,增加了他留下的筹码,比利为什么纠结?有什么好纠结的?
为了成全民众对英雄的期盼;
为了维护在女友心中的高大形象;
为了给战友定心丸;
为了满足小我的自尊心;
为了……
为了这些而辜负姐姐的美意、辜负自己最真实的心愿。
比利却为此戴上了沉重的精神枷锁,犹如被民众绑架,摆脱不了,最后只得认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