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人真的太爱闻“香”了。
无论是一间精心布置、陈设雅致的房间,还是一件面料上乘、绣工精美的衣服,如果没有香气氤氲其中,那是绝对难以想象的事情。
先秦时期,从士大夫到普通百姓,无论男女,都有随身佩戴香物的风气。
唐朝时期,人们开始以香为友、寄香以情,品香、斗香大会盛极一时。
到了宋朝,除了那些流传下来的焚香以及香花、香草之外,人们开始愈发看重自然的瓜果之香,选择用香气怡人的果子替代熏香放置在屋子里。
而最早被用于熏房子的当属香气馥郁、留香持久的香橼了。
“闻果熏殿”
香橼,与柚子、柠檬都是柑橘属,有一种淡淡的橙香味,但香味又远胜于柑橘之类,且具有消除焦虑稳定情绪的作用,非常适合把玩闻香,人们便称其为“闻果”。
宋代《证类本草》称其:“置于笥中,则数日香不歇”。
于是,香橼就成为了宋代最早用于熏房子的果子,被放置在古人的案头上、衣橱里、床帐里,不仅为房间和衣物增添一种清新自然的味道,还有助于睡眠。
到了明清时期,香橼的变种佛手也逐渐走进了古人的视野,它的气味和外皮与香橼相似,但形状则尤为突出,果实更像是一只手,或握紧成拳,或伸展开来,除了闻香,还兼具了把玩和观赏的功能,所以就和香橼一起成为了闻果的主要来源。
在明清的风俗画、宫廷画里,香橼和佛手是最常见的室内陈设。
据说,慈禧太后就尤其热爱用香橼、佛手、苹果等各种水果“熏殿”。她所住的储秀宫,各殿里的条案旁或者桌下,放置有几只空缸,盛满一缸缸的香果子,每半个月定期换一次鲜果。
《宫女往谈录》里曾特别提到:“太后的宫里永远是清新爽快的味儿。如果在夏天,气味透过竹帘子,满廊子底下都是香味,深深地吸上一口,感到甜丝丝的特别舒服。如果是冬天,一掀堂帘子,暖气带着香气扑过来,浑身感到软酥酥的温馨。”
“不吃可惜”
大概因为香橼和佛手的气味太过浓郁,给人们造成了一种“不吃可惜”的错觉,于是,无所不食的古人早在几百年前就向它们伸出了魔掌。
宋代《本草图经》有云:“香橼,如小瓜状,皮若橙,而光泽可爱,肉甚厚,切如萝卜,虽味短而香氛,大胜柑橘之类。”清代《花镜》记载佛手云:“直接鲜食不如柑橙,多是切片、晒干、制药、制蜜饯,取其瓤,拌以白糖,或可做汤,除酒渴。”
但是,即便做成蜜饯,果肉的滋味也需要细细品味才能分辨,尝起来甚至不如其他水果蜜饯,所以人们开始将更多的精力放在香橼和佛手的药用上。
说到入药,这两个水果可是很常用的行气、疏肝的本草,既可以互相替代使用,也可协同搭配,对缓解理气止痛、肝胃气郁,胸闷胃痛、食欲不振等症状有很好的功效,单用香橼或佛手泡水也可起到疏肝理气的作用。
不过,说来说去,佛手和香橼最好用的还是它们的香味。
佛手和香橼的香味都具有抗抑郁、安抚、镇静的作用,其中的乙酸沉香酯可舒缓神经系统,扫除阴霾抑郁和丧情绪,只要一闻到那清香,就能感知到它们勃发的生命力和抚慰人心的阳光力量。
一盘闻果,就香品画,是古人的雅趣所在。
如今,虽然浮世尘嚣的人们早已失去了那份雅趣,但香橼和佛手的香味却从未减弱,时刻保持着生命的鲜活和热烈,像是一部电影精妙的开场,勾住你的呼吸,然后缓缓道来,为你继续铺陈关于香味的故事。
作者 | 施施然
(以上图片来源于网络)
参考资料:
[1] 话说香橼[J]. 蔡丸子. 园林. 2016(10)
[2] 佛手[N]. 吴汥涌. 中国文化报. 2018-04-08 (004)
[3] 佛手的传统应用[J].岳玲 程轩轩.中国实验方剂学杂志. 2019(0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