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末前和同事聊起母亲。
同事说妈妈如果不在家,周末回家也是自己吃饭。
爸爸上班前会自己吃点早饭就走了,妈妈却会先将早饭做好,温在锅里,等她自己起来吃。
下班后,她要回家前给爸爸打电话,爸爸经常会说,我今天出门和你某叔喝酒吃饭,你自己搞定晚饭吧。要是妈妈出门有事,会说,你想吃什么妈妈给你做好,一会得出门去。结果她自己,还矫情着,妈妈我不吃,我减肥啦。妈妈就开始唠叨着,减肥少吃点也得吃呀,巴拉巴拉更起劲的唠叨。
我问她,对母亲,你印象最深的是什么?她想了想,是唠叨吧。妈妈越来越唠叨了。
一个家庭,谁是支柱?父亲的形象总是高大的像一棵树,像一座山。爸爸建起一座房子,妈妈完美了房子里的温度。没有妈妈的房子,就冷冰冰的。
妈妈不在家,回家都没人嘘寒问暖,爸爸总是闷闷的。
母亲是一个家庭的灵魂,只要母亲在,无论年纪多大,你到了家,就觉得自己仍是个孩子,没有了妈妈,就觉得人生再没有最后的港湾。
其实小时候我是奶奶带大的,爸爸出去上班,妈妈下地干活,几乎很少陪我们,奶奶在家做饭给我们吃,妈妈也不大会做饭。后来奶奶老了,不能下地,妈妈就一边照顾奶奶,一边下地干活。我们都长大在外地念书。我一直也觉得与妈妈的感情并没有奶奶深厚。
奶奶离开时的那年,我高三。伤心、难过,失去亲人的每一种情绪都有,但也不得不收敛起来,准备高考。后来在梦里,与奶奶的回忆却都是快活的。
可是妈妈离开后,午夜梦回,枕巾都是濡湿,眼角都带着泪,总觉着母女情分怎么这么浅呢,奶奶的爱并没有替代妈妈的爱。
妈妈离开后,我再也吃不上妈妈蒸的刚出锅的馒头,那时我一口气能吃三个。妈妈做的鱼,烙饼还有 土豆炖粉条,我自己做或者我在外面饭店吃的都没有妈妈做得香,那已经记住味道的胃再也不曾熨帖地吃饱过。
中医说,胃是人之本。母亲去了,我的胃再也养不好了,母亲一直默默照顾着我们和奶奶,这无形中的牵绊,是爱。
老舍先生说:“人,即使活到了七八十岁,有母亲在,多少还可以有点孩子气。失去了慈母就像花插在瓶子里,虽然还有色有香,但却失去了根。有母亲,是幸福的。”
只要有母亲在,你就有最后的包容和依靠。
因为母亲小时候就失去了母亲,她也是边学着做一个母亲,边照顾着我们。虽然没有像其他有知识有文化或者知世故的妈妈那样教会我很多生活和做人的道理,亦或者她不是很会表达,甚至拙于表达,但我在自己中年之后才深深地感触到这份爱,很是惭愧的。
爸爸常酸酸地说,为什么那么多歌曲和文学作品,甚至影视剧都是在歌颂母亲,极少有赞颂父亲的?小时候的我也很奇怪,想想,嗯,是呀,为什么呢?父亲也能伟大呢。
经年之后,才明白,什么都替代不了的孺慕之情,母亲是人生最后撒娇的港湾。失去了母亲的人,从此后无人问你粥可温,无人为你立黄昏,即便有那也是一时的,而母亲是一世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