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们总会在一些时间点,或主动或被动,接触到新的圈子。既然叫圈子,至少得多个人;“新的”,说明之前没接触过。拿自己举例,回想这一年多,比较集中的几次加“陌生人”好友:来到新的学校、暑期实习、接触到区块链和加入写作的社群。你有思考过,自己为什么加新的好友吗?
对我而言,除了刚需的情况,即需要联系某人,便是为了获取信息,场所便是朋友圈。朋友圈刚出来的时候,我理解的对标是qq空间和人人主页,并把它当做一个个人记录和分享的空间。那时刚上大一,带着新鲜劲,遇到的各类事、心中的大小波澜都会发表出来。随着年龄增长,人越来越收敛/懒;通讯录里的人,尤其是不熟悉的人,越来越多,感到不适合过多展示私人生活。于是自己发的动态就越来越少;另一方面,也屏蔽甚至删除了很多人。
当朋友圈渐渐失去了对自己生活的记录和分享,我开始思考,是否有必要继续开启呢。要的,因为朋友圈可以作为信息获得的通道,让你了解这个世界正在发生的。你一定有从朋友圈得到过十分有价值的信息、文章。通讯录的好友,有着不同的背景、关注点,以及一手的他们一些的观点,这样汇总起来,只要样本足够大,你大概率能了解到方方面面的事情,以及不同人的态度。比起新闻类App,朋友圈的动态是用户自发产生的 vs 网站编辑主导,言论是负责的 vs 网友的口无遮拦,不以你的兴趣为出发 vs 网站依据你的喜好展示内容。最后一点很重要,人一旦只关注自己感兴趣的内容,好的情况是ta成为这方面的专家,弊端是眼界会狭隘,禁锢在自己的圈子里,只看自己想看的。
在这一思想指导下,我变得乐于加陌生人好友,并很少会屏蔽或删除好友。但这一模式比较有瓶颈,一是好友数量限制、而是动态的质量难以把握。我开始思考,还有什么能让自己更快更好地获取信息?
想到了多年未用的微博和twitter。并特意买了一块显示屏,竖直放置,登陆微博和twitter的网页版,关注了很多人(非娱乐的),每天没事的时候随手刷一刷,收获了不少有价值的讯息。而在这之前,我对很多博主是一无所知的。当信息多了,最怕的是为了浏览完而去浏览,忽视了自己的思考;一个有效的办法是“逼”自己去留言,在理解他人的基础上,输出自己的思考。学习分辨哪些是事实,哪些是观点,以及ta为什么这么说。就像这句话“观点背后皆立场,立场背后皆利益”,不断了解真相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