易经第47卦,困卦:亨,贞大人吉,无咎,有言不信。
初六,臀困于株木,入于幽谷,三岁不觌。
九二,困于酒食,朱绂方来,利用享祀,征凶,无咎。
六三,困于石,据于蒺藜,入于其宫,不见其妻,凶。
九四,来徐徐,困于金车,吝,有终。
九五,劓刖,困于赤绂,乃徐有说,利用祭祀。
上六,困于葛藟,于臲卼,日动悔,有悔,征吉。
古代衣服的颜色因社会地位的不同而有差异,按照阶层等级,分为布衣、白衣、朱绂、乌衣。
“布衣”,最早是借指平民。布衣是油麻、葛、毛及棉花等纤维材料织成的衣服,相对于用丝织出的“帛”,前者质粗而价低,后者质精而价高。上古之时,贵族才有资格用丝帛作衣服,平民除了老者允许着装丝衣外,其余的只能身穿布衣,所以布衣成了平民面姓的代称,后来也泛指没有做官的读书人。
“白衣”原意是白色之衣,代指穿白衣的人,即指无官无位的在野平民,白衣在古代为身份低贱者所穿,如仆役、庶民等,所以便用它来借指庶民,也泛称没有做官的读书人,《西厢记》中的相国夫人便因张生未得功名,而以“俺三辈不招白衣女婿”的理由逼迫张生进京赴考。
“朱绂”和“乌衣”都与官位有关。“朱”指红色。“绂”指蔽膝,缝于长衣之前,为古代天子、诸侯等礼服的服饰。古人以朱为正色,遂以“朱绂”作为身份品级的标志,象征着高位。“朱绂”往往是帝王加封臣子的荣誉,所以晚唐诗人韦庄有诗去:“朱绂皆大夫,紫绶悉将军。”
乌衣则是下级胥吏所穿的黑色服饰,地位较低。三国时,东吴禁军驻扎在南京夫子庙文德桥附近,官兵都穿黑衣,因此军队被称为乌衣营,驻地也被称为乌衣巷。东晋以来,人才辈出的王导、谢安两大家族曾居住在此,随唐后逐渐没落,所以刘禹锡诗云:“朱雀桥边野草花,乌衣巷口夕阳斜。旧时王谢堂前燕,飞入寻常百姓家。”清晰地描绘了当时乌衣巷的萧瑟。
从上述服装颜色的不同就可看出,古代服装有贵贱之分。封建帝王把“礼”作为维护等级社会的工具,使得整个社会“贵轻有等,长幼有差,贫富轻重皆有称也”,而服饰制度正是这些礼仪等级中最为重要的标识。早在西周,中央政权就已建立了较为完备的服饰制度,并专门设立“司服”的官位,掌管服饰制度。此后,人们在社会地位中的上下、尊卑关系,都在服饰上得到充分的体现。
那么“朱绂”和“赤绂”有什么区别呢?一般的解释是“朱”和“赤”都是指红色,不同的是“朱”是深红、纯红,“赤”是朱之浅者。“朱绂”为天子祭祀时所穿,“赤绂”为诸侯祭祀时所穿。
朱与赤之间不同人、不同阶层所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