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北战争300年

《南北战争三百年》,这是一本还原中国古代秦、汉、魏、晋之际的战争场景和技术的书。书里中的内容十分精彩,我看完之后跟罗胖交流,他也说这是一本奇书。那么这本书到底奇在哪儿呢?简单来说就是一句话:真实的古代战争场景,和我们印象中的战争场景完全不一样。

当然,因为篇幅的原因,作者不可能仅仅通过一本书就把中国冷兵器时代的古代军事形势全部说清楚,于是就选取了最有代表性的“魏晋南北朝”。为什么这段历史在军事上最具代表性,原因有两个。第一,这是一段中国历史的大分裂时期,前后长达三四个世纪,而且分裂的主要原因,是中原和草原两种文明的对抗,也就是我们通常所说的“五胡乱华”。第二,因为这段时期,是中国军事对抗的一个高峰期,所以也是军事技术和战术发展、变革最快的时期。就像我们后面要说到的那样,从先秦时期开始变革的骑兵战术,到“南北朝”时就已经基本定型了,在之后的历史中,没有再发生过大的变革。

过去,关于中国军事方面的著作,要么以军事制度为主,要么以兵器变迁为主,具体的战争场景和技术很少有人提及。这是因为,在古代,写史书的都是文官,对于战争,文官既不懂,也不重视,因此对于战争记载往往也就寥寥几笔,这就对后来的研究造成了很大困难。作者是经过多年研究,将史书记载和考古发现结合之后,才写就的这本书。所以,这本书可以说是第一次完整且深度的为我们展现了古代的真实战争图景。

那么,真实的古代战争到底是什么样子?在一般情况下,大家对古代的战争的印象,就是小说和影视剧里描述的样子:两军遭遇,双方大将先来一场对话,紧接着就是马上单挑,大战几十上百回合,等到分出胜负之后,胜利的一方大旗一挥,大军掩杀过去,双方混战到一起,打一场群架。但实际上,真实的古代战争,根本就不是这个样子。真实的战争根本没有什么观赏性。戚继光就曾经说过,打仗就是:乱刀砍来,乱刀还他,个人武艺的高低,对战争胜败的影响不大。从这本书中,我们能看到,真正能对战争起决定性作用的,第一是技术,第二是战术。同时,对于一个国家来说,军事的技术和战术变迁,不仅会影响战争的形势,还会对国家与社会产生反向的塑造作用。

下面,我就通过三个部分,来解读本书的主要内容。

第一部分,我们先来看一看,古代战争形式究竟受哪些技术条件的制约?而技术条件的改变,又对战争产生了哪些影响?第二部分,我们再来看看,在战术层面上,中原军队面对哪些挑战,又是如何应对这些挑战的?第三部分,我们最后来说一说,在政治层面上,军事变迁对当时的中国产生了什么影响?

第一部分

我们先来说一说,技术条件对战争的影响。

前面说到,这本书的叙述主体是秦、汉、魏、晋时期的中国,但是为了总体性的了解这个问题,我们要从春秋战国时期说起。

很多人都知道,在春秋中期以前,中国军队的作战方式,是以战车为主。就是两匹或四匹马拉一辆两个轮子的青铜车,车上站三个人,一人驾车,一人持戈,一人持弓。具体的作战方式是,双方战车之间进行一对一对冲,距离远的时候通过弓箭来攻击,等到两车相错的时候,互相用戈攻击对方,这是一个回合。在一个回合中,如果有一方受伤,则对决结束。如果不分胜负,就再来一个回合,直到分出胜负为止,这就是战车作战的主要方式和过程。

这种作战方式有两个特点。第一,战争规模有限,通常也就几百辆战车直接参与战斗。第二,需要很大的战争场地,如果地形非常狭小的话,战车根本施展不开。这两个特点就注定了,战车的作战效率非常低,所以当时一场战争的伤亡,可能也就几十人,甚至比这还少。那么问题来了,为什么当时的人会选择,这样一种低效率的战争模式?原因有很多,在政治和文化层面,都可以对其进行解释。但是如果从纯军事的角度来看,技术条件是限制当时军事模式的主要原因。所谓的技术条件主要指两个,一个是兵器,一个是马匹。

先来说兵器,当时的兵器的材料以青铜为主,因为在纯铜中加入锡,可以把熔点从1033度降低到800度,容易冶炼。所以,青铜是当时社会的主要金属。但用青铜做兵器有一个问题,就是青铜的数量比较稀少,因此贵重。虽然赶不上现在的黄金,但也有白银的价值。正因为青铜贵重,所以大多数都被用来做祭祀用的礼器,比如重达八百多公斤的“后母戊鼎”。这就注定了,青铜兵器无法大规模普及,根本不可能组建一支大规模的军队。同样,马匹的数量也是一大限制因素。马匹的限制决定了战车的规模,青铜器的限制,让几千几万个人的集团步兵无法组建。

而到了春秋中期的时候,中国的冶铁技术已经可以支撑大规模的军事组建了。所以,我们能看到,从春秋早期到春秋末期,战争形势发生了一次巨变。春秋早期,郑庄公和周桓王对战的时候,还只是几百人的车战。而到了春秋末期,吴国和齐国之间已经开始进行十几万人的步兵大战了。也就是说,铁器的普及,是战车衰落,步兵崛起的主要原因。到战国末年,步兵已经成为中国主要的兵种。

骑兵的出现比步兵晚一两百年,限制骑兵的主要因素是马。虽然在中国,马的出现和驯化很早,否则就不会有战车了。但是当时的马匹十分矮小,所以即使拉一辆3人战车,也得2到4匹马,根本没有办法进行骑乘作战。所以西周、春秋时期,中国虽然有战车,却没有骑兵。中国公认最早的骑兵,是战国中期的赵国骑兵。因为赵国与草原接壤,要经常与匈奴作战,所以,他们不仅学习了匈奴的骑兵模式,比如衣着和弓箭,还用草原的马来组建骑兵部队。这是先秦时期,社会技术的变化对军事的影响,铁器的出现让步兵得以崛起,马种的更新让骑兵得以出现。

从这之后,步兵的形态基本上没有因为技术而发生很大的变化,但是骑兵却又经历了一次技术变革。虽然在战国中期,中国在匈奴的影响下出现了骑兵,但是这一时期,无论是中原的骑兵,还是匈奴的骑兵,都有一个特点,就是只有马鞍,而没有马镫。虽然马镫看起来不起眼,但是它的有无对骑兵的影响非常大。简单来说,在有马镫的情况下,人坐在马上双腿是可以着力的,他甚至可以站在马上。没有马镫,坐在上面的人无处着力,是坐不稳的。为了不让自己掉下来,他必须做两个动作,第一是用两条腿紧紧夹住马肚子,第二是至少用一只手紧紧拽住缰绳。这就在很大程度上限制了骑手的作战方式,第一,他没办法使用重武器,流星锤之类武器是肯定不行的,因为惯性太大,很容易摔下来。第二,他没有办法使用双手武器,因为他始终要用一只手抓住缰绳。所以,《三国演义》中说关羽用一百二十斤青龙刀,是不可能的。青龙刀既是重武器,又是双手武器,根本没办法在没有马镫的马上使用。三国时期,马镫还没有出现呢。

在没有马镫之前,骑兵的作战方式是以骑射为主,也就是在机动性强的情况下进行远距离攻击。弓箭的好处是,第一它很轻,第二需要同时使用双手的时间短,第三,因为是远距离攻击,所以即使摔下马,最多受伤,没有生命危险。除了弓箭之外,骑兵用得最多的就是环首刀,就是短而细的单手刀,主要用于追击和“陷阵”的时候使用。追击就不用解释了,所谓“陷阵”就是小股骑兵冲入敌方阵营,目的不是砍杀,而是冲散敌方的阵形。当然,从汉朝中后期,骑兵也逐渐开始用长矛,详细内容我们会在第二部分中讲到,这里只解释一点,长矛虽长,但它仍然是单手武器。在具体使用中,长矛是被反手拿着,然后夹在腋下冲锋,另一只手仍然要紧抓缰绳。

那么,马镫是什么时候出现的呢?具体时间无法确定,但肯定是在东晋时期。而且,马镫也不是一下就被发明的,是有一个演变过程。马镫最早的作用不是让骑手在骑马的过程中维持重心的,而是协助骑手上马用的,所以最开始的马镫只有一侧,后来才逐渐变成两侧都有的形式。

对于骑兵来说,马镫出现的影响,不亚于马匹的出现。刚才说过,在没有马镫的时候,骑兵作战是以骑射为主,而有了马镫之后,骑射就逐渐成为辅助的作战手段,冲锋和短兵相接成了主要作战方式。同时,马镫的出现,开启了重骑兵的时代。在没有马镫的情况下,骑手只能尽可能减轻自身的重量,否则就会重心不稳。而马镫出现之后,重心的问题解决了,骑手就可以增加自身武器和铠甲的重量,甚至可以为马披上铠甲。所以,到金朝的时候,就出现了“铁浮屠”,也就是人马皆身披重甲的重装骑兵。冲锋的时候无人能挡,简直就是那个时代的坦克。这些基本上,就是中国历史上步兵和骑兵的主要技术演变,到魏晋南北朝为止,中国历史上的主要军事兵种都已经齐备了,但这不是说军事技术演化到此为止了,后来的时期也因为新技术的出现而不断诞生新兵种。

这就是我们说的第一部分内容。在真实的古代军事中,技术的变迁所带来的影响不仅仅是增强军队威力那么简单,每一次技术变革,都有可能带来整个军事形式的大反转。这个过程,不仅仅发展在“冷兵器”到“热兵器”的变革中,也发生在漫长的冷兵器历史中。

第二部分

接下来我们来说第二部分内容,技术的变迁带来兵种的变革,而兵种的变革又会引发战术的变化。接下来我们就来看看,在这一历史时期,战术层面究竟发生了哪些变化。

在第一部分中,我们为了讲述的透彻性,所以从比较早的车兵开始讲起。而在这一部分中,我们就略过车兵的内容,因为它的战术十分简单,就是两车对阵,然后打上几个回合而已。战术变迁的冲突,在于骑兵和步兵之间。

对于骑兵和步兵这两个兵种,大多数人都有一个固定的印象,就是在具体的战争中,骑兵比步兵有优势。原因也很明显,骑兵机动性强,冲击力大,步兵既追不上,也挡不住。所以,在中原和草原的军事冲突中,中原往往是劣势的一方。这样的印象不能算错,但是并不全面。在整个历史中,骑兵的优势期确实很长,但这仅限于东晋之后。在这之前,骑兵对步兵不仅没有那么大优势,甚至还有劣势。

刚才说到,在没有马镫的时期,骑兵是以远距离骑射的作战方式为主。虽然有环首刀作为近身格斗之用,但杀伤力有限。而同一时期的步兵,虽然在机动性和单兵对抗能力上不如骑兵,但是一旦结成严密的阵列,就足以对抗同等数量,甚至更多的骑兵。具体情境是这样的。在与骑兵对抗的时候,首先步兵结成紧密的方阵,方阵最前面是盾牌兵组成的盾墙,盾墙之后伸出无数长枪或者长戈,枪尖或戈尖的高度刚好是马脖子的高度。在长枪之后又有长弓手,可以远距离地攻击骑兵。如果阵形两旁有合适的高低或谷地,就还会在这安排弓弩手。最后,在阵形之前,还有拒马阵地,拒马上一般会配有抢尖,用于杀伤或阻挡骑兵。

在这样一套严密的阵形面前,以弓箭和环首刀为主要作战方式的骑兵是没有战争优势的,他们唯一能做的,就是通过不断的冲击,将步兵阵形冲散,只要阵形一散,步兵就会成为乌合之众。但是第一,在杀伤力有限的情况下,步兵阵形很难冲散。第二,试想,骑着马直冲向枪尖,这个动作是急需心理素质的,因为那就等于去送死。先秦和秦汉时期的游牧骑兵入侵中原的目的是抢劫,而不是拼命,所以普遍缺乏军事心理素养。因此,面对结成方队的步兵,骑兵其实是处在劣势。这就是为什么这一时期,有很多步兵战胜骑兵的现象。比如,公元前99年,汉朝将领李陵率领五千步兵出塞,在遭遇匈奴主力的情况下且战且退,虽然最终兵败被俘,但死在李陵箭下的匈奴骑兵,接近两万。而最典型的就是公元191年袁绍和公孙瓒之间的界桥之战。公孙瓒的三万骑兵,被袁绍的步兵打得几乎全军覆没。可见,这一时期骑兵和步兵的军事优劣到底是怎样的。

那么既然在战争过程中,步兵对骑兵有优势,为什么汉武帝打匈奴还那么费劲?

道理非常简单,在战争过程中,骑兵虽然在正面战场上有劣势,但它在机动性上还是有优势的。刚才说到,步兵只有在集团战术的模式下才能战胜骑兵,也就是说步兵只有结成方阵才能和骑兵对抗。这样就注定了,面对骑兵,步兵只能被动防守,而不能主动进攻,这是第一。第二,骑兵即使在战争过程中失利,也可以很轻松地逃离步兵的追击。因此,汉武帝如果想彻底深入草原,击败匈奴,靠步兵是不可能实现的,必须组建自己的骑兵才行。

但是,这里又有个问题。汉武帝之前,中国虽然也有骑兵,但大多时候他们是以配合步兵作战为主,而不是单独面对匈奴骑兵。但如果要深入草原击溃匈奴,步兵的机动性根本就不够用,只能完全依靠骑兵。而在论骑射能力,匈奴又普遍强过汉朝骑兵,用相同的方式作战,汉朝很难有胜算。请问,怎么办?

办法其实很简单,就是把步兵的战术思路用在骑兵上。刚才说过,步兵对骑兵的优势在于集团作战,而劣势是机动性不足。现在中原骑兵已经有了机动性,那么只要设计一套适用于骑兵的集团作战的战术,就可以胜过匈奴骑兵了。骑兵当然不能用盾牌、拒马之类的东西,但是长枪、长戈却可以在骑兵手里发挥巨大作用。于是,中原骑兵一改以环首刀和弓箭为主的作战方式,全部用长枪、长戈。

具体战术就是骑兵组成方阵,每个人都单手持长戈夹在腋下,对敌人发起集团冲锋。这就跟前面说到的战车作战方式相似,双方对冲,错马之际,中枪者当场毙命,在这种情况下,个人骑射的功夫在高,也没有作用。匈奴骑兵虽然也可以改用长枪,但就像刚才说的,匈奴骑兵大多习惯散兵作战,没有很强的军纪,和临战的心理素质。既组成不了有纪律的方阵,大多数人也不敢进行送死式的冲锋。卫青、霍去病就是利用这种战术优势击败匈奴骑兵,一直打到“漠南无王庭”的。后来,为了增加杀伤力,骑兵的武器更是从长枪变为了长戟,然后又从长戟改为了长槊。槊就是达四米的矛。这种集团冲锋的战术,在马镫出现之后实战威力就更大了。

就这样,汉武帝之后的汉朝可以一直保持对草原的军事优势,要一直到魏晋之际,匈奴、鲜卑等游牧民族迁入中原之后,才渐渐地学会了这种战术,而且这一时期马镫也出现了。所以,面对拥有马镫,而且可以同样进行集团作战的游牧骑兵,中原军事就再也没有优势了。这才在军事上,让后来的“五胡乱华”成为可能。

你看,在实际作战的过程中,兵种之间的优劣势对比,并不能只看兵种自身的条件,还要看在具体战争中的战术采用。在没有马镫的情况下,骑兵的战术是以游散骑射为主,在面对严阵以待的步兵阵列的时候,除了机动性,没有战术优势。但是步兵的优势偏向于被动防守,通常情况下无法主动进攻和追击。在这种战术限制下,汉朝根本无法深入草原攻击匈奴,因此只有组建骑兵。而为了增加骑兵的战术优势,汉朝骑兵发明集团冲锋的战术,这才在正面战场上击溃了匈奴。这是第二部分的主要内容。

在第一部分和第二部中,我们说了在真实的古代战争中的技术和战术的场景和变迁,这其实也是军事变迁。而在古代,战争或者说军事,还有一个特点,作为社会的组成部分,军事变迁,就必然会带来政治影响。接下来我们来说第三部分,在战争技术和战术的变化过程中,又带来了哪些政治影响?

第三部分

要彻底说清楚这个问题,我们还得从春秋时期说起。

刚才说过,当时因为金属冶炼技术的限制,兵器不能普及,战争规模很小,军队规模也很小。诸侯国拥有的战车平均只有三五百辆,也就是平均一千到一千五百个人,再加上一千到一千五匹马。但是随着战争规模的不断扩大,军队的数量也在急剧的攀升,春秋早期那种方圆百里的诸侯国已经没有办法支撑这么大规模的军队了。所以从春秋到战国之间,中国发生了非常激烈的兼并过程,从最开始的几百个诸侯国,变成后来的战国七雄。在兼并之后,每一个诸侯国都至少拥有几十万的军队规模。国与国之间继续兼并,并引发了像长平之战这样的接近百万级战役。

在这一过程中,中国的政治实体不断地扩大,从最开始的小诸侯国,一直到后来的秦朝大一统。不过,内部战争规模的不断扩大,只是主要因素之一,还有一个主要军事因素是来自于北方的军事危险,准确得说是来自匈奴。这一块就不展开说了,只举一个例子。战国时期的赵国大将李牧,就曾经在一场战役中击败十几万的匈奴骑兵。所以,草原军事威胁的不断扩大,也是导致中国走向政治统一的关键。这是先秦时期的政治影响。

汉朝时期,军事给政治带来的影响则主要发生在汉武帝时期。前面说到,汉武帝为了对匈奴进行集中军事打击,不仅组建了大规模的骑兵,还屡次的深入漠北,进行长距离进攻。这种大型的战术改变需要非常高的成本,具体来说,在整个战争过程中,汉朝光战马就损失了十四万匹。司马迁在《史记》中记载,军粮的运输成本极高,运送六十四石粮食到前线,有六十多石会在路上损耗掉。这样一来,汉朝对匈奴的作战成本实际上非常高,过去六七十年的国家积蓄都不足以支撑整个战争过程。汉武帝因此需要拓展财路。具体的方法有很多,比如打压商人和进行新式货币的推广等等,但其中最重要的是盐、铁、酒的国营政策。也就是说,盐、铁、酒的贸易买卖,全部由国家垄断,私人不得经营。这样一来,汉朝才勉强在旷日持久的战争中支撑下来,没有发生社会危机。

从此以后,盐铁的国营政策,成了一种固定政策,是历代王朝除了农业税之外,最大的一块财政收入。而汉武帝的其他经济政策,也时不时地在历史舞台上出现。比如南朝的梁武帝,也因为战争成本的巨大,只好像汉武帝那样,推行新式货币。不过,比汉武帝更过分的是,梁武帝直接废除铜币,而推行铁币,等于是有意识的加剧货币的通胀和贬值。

这是军事对汉朝国家经济政策的影响。而在这一过程中,我们清晰地看到一种变化,就是对于中国来说,军事的社会地位和其影响力,正在越来越大。在西周春秋的时候,那种战车一对一的战争形势,与其说那是战争,不如说是一种军事竞技。参与者不过几百人,伤亡也只有几十人。而到了汉朝,整个社会,从皇帝到平民全部要为战争付出,甚至国家经济政策都要为战争服务。而到了西晋的时候,战争对社会,对中国政治的影响又进一步扩大。

刚才我们说过,汉朝为了对付匈奴,发明了集团冲锋式的骑兵战术,在军事上取得了一定的优势。这种战术前面也说过了,从技术层面来说,它非常简单,就是骑兵拿着枪向对手直冲而去。它的难度在于,如何将众多的骑兵组成一个有效的方阵,所有人动作协调一致,而且骑手在冲锋的过程中能克服心理的恐惧和障碍。这一切都源于中原几百年的步兵传统,游牧骑兵很长时间都学不会。但是到了汉朝末年以及西晋的时候,游牧部落纷纷迁入中原地区,在中原的政治、文化环境下,他们也掌握了中原地区的军事训练方法,也能运用相同的骑兵战术。这样一来,无论中原的步兵,还是中原的骑兵都失去了原有的战术优势。在这样的情况下,游牧部落纷纷在中原地区得以通过军事建立政权,这就出现了历史上的“五胡十六国”,西晋灭亡,南北朝时代出现。也就是说,战术形式的转变,不仅对中原地区的政治局势产生了冲击,还直接影响了中国历史的进程。

不过,我们都知道,战术和地理有密切的关系,这一次的军事转变,让游牧文明得以占据长江以北的地区。但是,长江以南的地区仍然无法进行军事突破。因为到了长江边上,骑兵就不管用了,过了长江,骑兵也什么用武之地。原因很简单,江南地区,水域山岭众多,骑兵施展不开。所以,在很长时间内,中国都处在南北对峙的局面。游牧政权屡次尝试渡过长江都不成功。因为,要想占领南方,就要依靠水军和步兵。而游牧民族没有水军和步军的传统,自身也不适应水战、步战。在这种情况下,仅靠游牧民族自身的力量就不行了,必须要依靠中原本土的力量。但是,作为统治者你通过武力可以强制征税,却很难强制征兵,就算能征上来,战斗力也不行。在这种情况下,就只有一种解决办法,那就是通过文化改制,让中原人对游牧政权产生身份认同。最典型的例子,就是北魏的文化改革,孝文帝曾下令,全面放弃鲜卑文化,以融入中原。这么做的目的之一,就是为了组建多元的军事力量,对南方地区进行军事占领。

以上,就是秦、汉、魏、晋之际,军事对中国政治,乃至中国社会的影响。其实,这些都不只是影响,而是军事对社会的一种反向塑造。政治、文化、经济等各个方面,都在一定程度上被塑造成适应军事的样子。其实,军事所带来的影响,远远不止我们刚才说到的这些,但从这些现象中,我们已经能看清,军事和国家社会,究竟是一种什么关系了。因为在这一时期,无论是外部军事压力,还是内部军事冲突,都让政权必须在很大程度上注重和依赖军事,从而要调动和集中相当程度的社会资源服务于军事,像社会权力、财政权力等等。这就让中国古代社会从政治分权,向政治集权发展,从春秋时期的列国纷争,变成了秦汉时期的政治统一。这就是这一时期,军事对社会影响和塑造的总体趋势。

总结

好了,这本书的主要内容已经介绍的差不多了,最后再来总结一下。

过去,我们对古代军事、战争的印象和理解,存在着一定的偏差。首先,战争并不是文学作品中表现的样子,通常情况下战争都没有华丽的技巧,它的规则和原则都很简单,简单到残酷的程度。就像我们说的,真实的战争就是井然有序的冲锋、送死。

其次,古代战争的形式,并不是一成不变的,它在战术和技术上都保持着一定速度的演化。这种演化的剧烈程度,并不亚于我们通常知道的,从“冷兵器”时代到“热兵器”时代的变化。

第三,战术的演化和变迁,并不都是自身决定的,而是很有可能因为偶然因素而变化。比如前面说到,冶铁技术的改善。

第四,在真实的历史中,不仅是社会需求决定着军事的形式,军事也会在很大程度上反向塑造社会。

©著作权归作者所有,转载或内容合作请联系作者
  • 序言:七十年代末,一起剥皮案震惊了整个滨河市,随后出现的几起案子,更是在滨河造成了极大的恐慌,老刑警刘岩,带你破解...
    沈念sama阅读 213,752评论 6 493
  • 序言:滨河连续发生了三起死亡事件,死亡现场离奇诡异,居然都是意外死亡,警方通过查阅死者的电脑和手机,发现死者居然都...
    沈念sama阅读 91,100评论 3 387
  • 文/潘晓璐 我一进店门,熙熙楼的掌柜王于贵愁眉苦脸地迎上来,“玉大人,你说我怎么就摊上这事。” “怎么了?”我有些...
    开封第一讲书人阅读 159,244评论 0 349
  • 文/不坏的土叔 我叫张陵,是天一观的道长。 经常有香客问我,道长,这世上最难降的妖魔是什么? 我笑而不...
    开封第一讲书人阅读 57,099评论 1 286
  • 正文 为了忘掉前任,我火速办了婚礼,结果婚礼上,老公的妹妹穿的比我还像新娘。我一直安慰自己,他们只是感情好,可当我...
    茶点故事阅读 66,210评论 6 385
  • 文/花漫 我一把揭开白布。 她就那样静静地躺着,像睡着了一般。 火红的嫁衣衬着肌肤如雪。 梳的纹丝不乱的头发上,一...
    开封第一讲书人阅读 50,307评论 1 292
  • 那天,我揣着相机与录音,去河边找鬼。 笑死,一个胖子当着我的面吹牛,可吹牛的内容都是我干的。 我是一名探鬼主播,决...
    沈念sama阅读 39,346评论 3 412
  • 文/苍兰香墨 我猛地睁开眼,长吁一口气:“原来是场噩梦啊……” “哼!你这毒妇竟也来了?” 一声冷哼从身侧响起,我...
    开封第一讲书人阅读 38,133评论 0 269
  • 序言:老挝万荣一对情侣失踪,失踪者是张志新(化名)和其女友刘颖,没想到半个月后,有当地人在树林里发现了一具尸体,经...
    沈念sama阅读 44,546评论 1 306
  • 正文 独居荒郊野岭守林人离奇死亡,尸身上长有42处带血的脓包…… 初始之章·张勋 以下内容为张勋视角 年9月15日...
    茶点故事阅读 36,849评论 2 328
  • 正文 我和宋清朗相恋三年,在试婚纱的时候发现自己被绿了。 大学时的朋友给我发了我未婚夫和他白月光在一起吃饭的照片。...
    茶点故事阅读 39,019评论 1 341
  • 序言:一个原本活蹦乱跳的男人离奇死亡,死状恐怖,灵堂内的尸体忽然破棺而出,到底是诈尸还是另有隐情,我是刑警宁泽,带...
    沈念sama阅读 34,702评论 4 337
  • 正文 年R本政府宣布,位于F岛的核电站,受9级特大地震影响,放射性物质发生泄漏。R本人自食恶果不足惜,却给世界环境...
    茶点故事阅读 40,331评论 3 319
  • 文/蒙蒙 一、第九天 我趴在偏房一处隐蔽的房顶上张望。 院中可真热闹,春花似锦、人声如沸。这庄子的主人今日做“春日...
    开封第一讲书人阅读 31,030评论 0 21
  • 文/苍兰香墨 我抬头看了看天上的太阳。三九已至,却和暖如春,着一层夹袄步出监牢的瞬间,已是汗流浃背。 一阵脚步声响...
    开封第一讲书人阅读 32,260评论 1 267
  • 我被黑心中介骗来泰国打工, 没想到刚下飞机就差点儿被人妖公主榨干…… 1. 我叫王不留,地道东北人。 一个月前我还...
    沈念sama阅读 46,871评论 2 365
  • 正文 我出身青楼,却偏偏与公主长得像,于是被迫代替她去往敌国和亲。 传闻我的和亲对象是个残疾皇子,可洞房花烛夜当晚...
    茶点故事阅读 43,898评论 2 351

推荐阅读更多精彩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