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实在是不知道写啥,就写篇读后感吧。
蛮多人推荐过《吉田医生哈佛求学记》,人家日本的吉田医生实在是厉害,带着三个娃去美国哈佛留学,这本书就是分享她如何在繁忙的日程中完成自己的留学梦。
上个月在图书馆偶然看到这本书,不厚,就花了一整天的时间在图书馆一口气看了两遍。晚上拿出当时摘抄的句子和手画的思维导图,重温一遍,就本书的四大观点写些自己实践后的感受。
一,全部同时进行反而什么都做到
一开篇,吉田医生说:
每天忙碌确实耗心费神,但没有时间实际上意味着巨大的机遇,是开始自己想做事情的绝佳时机。正因为没有时间,才做到了。同时不是考虑只得到某一个,而是试着考虑有没有得到两者的方法。
一开始就颠覆我以往的见识。“没时间”成了吉田医生做到想做的事情的动力,毕竟我们都是用“没有时间”完成一次又一次的拖延。“不是Or而是And”,努力想方设法开始做自己想做的全部事情,努力兼顾。一般我们总是被要求专注,先完成一件事再开始下一件事,所以我们总是计划计划再计划。
我是个很贪心又有野心的人,有太多事情都想做了,可一想到要做这么多事,时间哪里够啊,因此我总是喜欢先精密计划,等计划完了却发现没心思开始了。看到吉田医生的建议,我就尝试着先开始,边做边调整自己的时间安排。比如准备心理咨询师的考试、比如加入猫群、比如继续营运自己的公众号、比如加入写作训练营、比如出国旅行,这些事我几乎同时进行,可我都做到了。当然成绩不大,需要不断调整自己、不断提升自己。
二,用自己的规划把时间密度最大化
时间无法“节约”,要提高时间的使用价值,使时间价值最大化。
想同时做到很多事,还是需要一些实用的时间管理方式,接着是吉田医生在这方面的相关分享:
提高时间密度,合理使用好零碎时间,在整段时间内优先安排“大石头”。
重新认识该做的事情的总量,善于授权一些事给他人做,减少自己必须做的事的总量。
降低“必须这样做的标注”,不要拘泥一次完成,可以“不彻底、不充分、小规模”地完成一件事。
我也跟吉田医生一样喜欢在公共交通上班,听音频版的英语学习材料或微信群分享;我现在经常会依靠别人,将可以授权给他人做的事,都授权出去,减少自己必须做的事;我是个强迫症和追求完美主义的人,如果一件事没法一次性完美解决,我会郁闷的,现在我尽可能以二八原则的思维处理,只要有80%的完成度,我就不再纠结。
三,时间变助手,集中精力做事
先迈出第一步,开始做,想办法应对问题,无论想做或者必须做的事,都一起做,“时断时续”地做,将事划分为10分钟或者5分钟更小单位,于零碎时间更集中精力做事。
现在就是定个番茄钟,不管其它就先做了。把一件事分割成这么小的时间单位,我觉得不习惯,5分钟的时间我更想反思今天上个时间段所做过的事和思考怎么进行下一个时间段要做的事。
集中注意力前,先利用“专注前的时间”。所谓需要专注的时间之外的时间,就像跳高前的助跑。若在意的事过多,精力都浪费在不重要的事上。
根据吉田医生的建议,用备忘录写下“没有必要专门写到记事本上的小事,不是必须要做的,但心里记挂着的事”,只要开始做事前不能集中精神,就拿出备忘录,给自己25分钟的时间,迅速找到解决对策,将在意的事请处理完结掉。对我这样常常无法集中注意力的人来说,效果蛮不错的。
四,加速闯过难关
自行车持续前行才不会倒下,因为繁忙因为没有时间,才能不断前行,正因为忙碌,才能没有烦恼地前进。创造一个能够“加速”的环境,平常的速度不能完成的事,加速就有可能。
我们总是还没开始就先怀疑自己“能不能做到”,拜托还有时间去犹豫真的能做到吗?吉田医生建议换种思维:只要决定要做,头脑会下意识地找寻出路。觉得“我能行”自然就有解决的方法。
现在,只要遇到困难和问题,我就尝试着先理清下流程,然后加快进程,不再一味地研究要用什么方法解决了。面对困难,面对问题,也许加速会让困难和问题在快速的空间内,会被物理化地压缩,届时小到可以被忽略吧。
我其实不算繁忙,应用吉田医生分享的小方法倒是提升了时间管理方面的能力。
我最大的感受是,人家都带娃上阵圆梦了,我哪能再把时间耗在如何解决打发闲暇无聊时光上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