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前一篇中,通过将《纳尼亚传奇》与《太子妃升职记》之流做的对比,给《纳尼亚传奇》做了一个定性。它不是穿越剧,而是幻想文学,结合幻想文学的定义与特点,我们能够发现此类小说一般将读者带入到一个幻想的世界,也就是通常意义上说的“第二世界”,幻想文学赋予人们“第三只眼”,窥看现实背后的一种超自然的真实存在,一个囊括无限艺术可能的世界。
作者是如何带领读者走向“第二世界”呢?今天来讨论讨论沟通“第二世界”的媒介,或者说道具、途径。
看过《纳尼亚传奇》电影的人可能对第一部印象比较深刻:佩文西家四个兄弟姐妹彼得、苏珊、爱德蒙和露茜,战乱的缘故被母亲送上火车,寄住在了老教授家,一个偶然的机会发现了一个庞大的衣橱,躲在衣橱中而不经意间闯入了那个叫做纳尼亚的世界,并一起经历的一场凶险的冒险。在随后的第二部、第三部中,分别是四个兄弟姐妹站在火车站台忽然跳跃到纳尼亚世界,爱德蒙、露西、表弟尤斯塔斯三人站在油画帆船前刹那来到纳尼亚世界(第三部人物有所变动)。
从以上三部电影作品来看,从现实世界进入幻想世界,不仅可以依靠通道——衣橱、油画,而且还能通过信物——纳尼亚世界里吹起的号角,那么,是否真的只有这两种渠道才能进入幻想世界呢?
我们再来看看《纳尼亚传奇》的小说版,在《纳尼亚传奇》小说版的第一个故事《魔法师的外甥》中,男孩迪戈雷和女孩波莉通过魔戒误入纳尼亚世界,第六个故事《银椅》中,男生尤斯塔斯和女生吉尔通过一扇门无意间踏入纳尼亚世界。其它儿童作品中,《千与千寻》电影通过隧道将现实世界与油屋、汤屋神明世界的连接起来,《哈利·玻特》故事中,火车站上的九又四分之三站台是到达魔法世界的站台,经典动画片《彼得·潘》中,窗是进入虚幻世界的通道,《爱丽丝梦游仙境》在题目中点名了进入幻想世界的媒介是梦,而《镜子面具》直接通过窗、镜子进入梦境的虚幻世界。
看来,进入幻想世界的方式多种多样,我们可以选择的渠道琳琅满目,归纳而言,有以下几种样式。
1、有魔力的信物
有魔力的信物种类繁多,最常见的可能就是占卜师所用的水晶球,魔法师所持的权杖——魔杖。从《纳尼亚世界》中我们可以发现,魔法戒指就是一个神奇的存在,安德鲁舅舅研究出了一种戒指,这种戒指可以将现实中的人带入到神奇的树林,那片神奇的树林通往各个世界,你可以通过魔法戒指穿往任何一个世界,同时接触到拿着魔法戒指的人也可以跟着穿越。另外,魔法号角也是一件神器,它亦可以连接两个世界,从幻想世界吹响的号角,可以将现实世界中的人物召唤过来。还有儿时看过的《勇敢者的游戏》,一群孩子通过棋盘进入到了魔幻的世界,经历了惊心动魄的冒险。将一件小小的物件,赋予它魔力,让它带给触碰它的人一些魔幻的经历。
2、神奇的通道
除了有魔力的小件物体会让人从现实世界进入虚幻世界外,一些看似普通的衣橱啊、山洞啊、隧道啊、水潭啊等,也有着这样的神奇效果。比如《纳尼亚世界》中的衣橱、水潭、油画,《千与千寻》中的隧道,《哈利·玻特》中九又四分之三站台,它们就是连接两个世界的“虫洞”,衣橱和隧道都以黑乎乎的状态存在着,暗示着未知,使得它们能够通往“第二世界”,水潭与站台的墙壁看着没有门,是封闭性的,也因为这种封闭性,使得它们也成了沟通的通道。这类作品,以神奇通道,打通两个世界,来演绎一场匪夷所思的探险。
3、梦境
其实最能发挥人类想象力的状态是梦境,人的潜意识拥有无限创造能力,并且梦境发生时不被人主观所控制。由此,这种方式有别于魔法信物、神奇通道两种媒介,因为通过魔法信物和神奇通道产生的空间移动,是在主人公清醒的状态下发生的进出“第二世界”活动,而通过梦的形式进出“第二世界”,主要是先让故事主人公入睡,最后在探险旅程结束时缓缓醒来,比如现前提到的《爱丽丝梦游仙境》、《彼得·潘》、《镜子面具》等作品。此类作品深层挖掘了人类潜意识的东西,比如价值观、信念、情绪等元素,通过创造的故事、塑造的人物,来传达作者理念。
说到进入幻想世界的方式,我们不能不提一位日本作家——安房直子,她在她五十年的生命中,为读者们勾画了一个宁静和谐的幻想世界,清淡、悠远,看不到现实与梦幻的严格界限,读之,总能让人如梦如幻。在她的幻想的世界里,小精灵、魔女、妖怪、小动物等以小朋友的样子走入读者视线,故事中会讲话的小动物们总让读者忍不住希望踏入她所创建的世界中,与小动物们一起聊天,一起玩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