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昨夜星辰》读书笔记5

《在追忆中重逢》笔记

在中国传统文学里,创作其实有很多种动力。其中一个很重要的动力,就是对不朽的期待。

曹丕写过一篇文章叫作《典论·论文》,里面论述了他对文章的看法:

盖文章,经国之大业,不朽之盛事。年寿有时而尽,荣乐止乎其身,二者必至之常期,未若文章之无穷。

意思是说:我是会死的,我的生命是会停止的,我享受到的所有快乐,有一天会随着我的离去而终结。但是文章是不朽的,文字可以打败时间。

这是一种创作的动力,希望自己不朽,希望自己克服时间。

还有另外一种创作是写作者有感而发,将自己心里感受到的某种触动写出来。

《诗大序》里面讲:

“情动于中而形于言。”

即:诗人心里受到触动,于是就把它写了下来。

这是一种“不得不”的状态,而不是说他有那种很明确的对于不朽的期待。

文学有时候就是一种“不得不”,我心里面有话要讲出来。

而这种“情”,这种“不得不”,和快乐基本上是无关的。

诗里面很少有快乐、有喜悦,大多数时候都是哀伤、怅惘、失落。

如韩愈所说:“欢愉之辞难工,而穷苦之言易好也。”(《荆潭唱和诗序》)

往往诗人故地重游,发现物是人非,产生一种对于无常的感慨,心里的情绪被触动,于是把它写了下来。

而这种写作的一个基本方式就是——追忆。

追忆,其实是诗人面对这个不确定的世界,去获得一些确定性的东西。自己至少还可以把握到温暖的回忆。

我们每个人的人生只有一次,但是通过文字,却可以把曾经走过的路再走一遍。这也许是为什么很多人喜欢写作的原因之一吧。

生命只有一次,人生不可重来,而写作可以把自己代入到不同的人物身上,体验不同的生活,感悟不同的人生。这就是我喜欢写小说的原因了。

“去年今日此门中,人面桃花相映红。”崔护从回忆开始写起。他写的是回忆中的人。

在现实中,他们无法再重逢,因此他只能在回忆中与她相遇。

当他回忆起她的时候,他们之间是有距离的,而这个距离让他笔下的女孩子越发美丽。

回忆就像一个滤镜,它带有修饰功能。活在崔护回忆中的这个女孩子会永远美丽下去。她的美超越了时间。

就像人们常说的,爱而不得,才感弥足珍贵,或许就是这个道理吧。


欢迎点赞关注,我是平原雪,爱阅读,爱写作,爱分享,写作路上诚邀你同行。

如果你愿意坚持在简书深耕写作,可以点击下方蓝色字体开通简书会员。

我是平原雪邀请你免费开通简书会员

开通后简信我,月卡返180贝,季卡返200贝,年卡返500贝(仅限首次开通会员)。旗下会员续费,可简信我领取续费奖励。

©著作权归作者所有,转载或内容合作请联系作者
【社区内容提示】社区部分内容疑似由AI辅助生成,浏览时请结合常识与多方信息审慎甄别。
平台声明:文章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由作者上传并发布,文章内容仅代表作者本人观点,简书系信息发布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推荐阅读更多精彩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