镇上新建的小学就在中学的斜对面,与中学只有一条马路之隔。小学取名为中心小学,生源主要是镇上的孩子以及附近村子里的孩子。改革开放后的中国万象更新,一切都欣欣向荣。校舍是崭新的一排平房,教室里是崭新的木制课桌椅,后来,学校还为学生订制了崭新的少先队员服和校服,最初的款式简单朴素,但学生穿上后,个个精神抖擞,气宇轩昂。
每天早上,我们背着小书包,一路上会遇到很多同学,结伴来到学校。走进教室后,我们放下书包,接着就听到一片琅琅的读书声。晨读过后,便是升旗仪式了。大家走出教室,来到操场上,排成整齐的方队,有两位肩上带杠的少先队员会走到升旗的杆前,一人手拿国旗,一人拉着升旗的那根线,只待听到:“起来!不愿做奴隶的人们!把我们的血肉筑成我们新的长城;中华民族到了最危险的时候,每个人被迫着发出最后的吼声。起来!起来!起来!我们万众一心,冒着敌人的炮火,前进!冒着敌人的炮火,前进!前进!前进!进!”升旗的那两位少先队员中,一人便慢慢地放开国旗,另一人缓缓地拉线,而下面穿着校服和少先队员服,系着红领巾的同学便会边行礼,边目送国旗冉冉升起。
升旗仪式结束后,学校的小喇叭就响起来了:“第六套广播体操现在开始。第一节,伸展运动......”同学们做广播体操时意气风发,动作整齐利落。那时候,天很蓝,风很轻,空气中全是清新美好。接着,便是回教室上各种课,课间还有一个眼保健操。做眼保健操时,我会用手指胡乱揉着眼皮,时不时偷偷睁开一只眼,看看其他同学在做什么,或者看看老师在不在旁边,总之就是各种小动作。
上课的内容我早已记不清了,只有三位老师的样子却历历在目,他们分别是高老师,王老师和张老师。高老师原是私塾老先生,在学校教语文课。印象中,高老师总是穿着剪裁得体的中山装,腰杆挺直,手拿一把戒尺,一边上课,一边在教室里前后走动。我们必须坐姿端正,十分用心,否则,高老师的小尺子便会悄然拍在我们的小手上。我那时一定是很听话,非但没有感受过高老师的尺罚,还得到高老师的很多夸赞。高老师一定觉得我孺子可教,有一次下课时,高老师竟然私下给我授课,教我“三字经”:人之初,性本善......另一位王老师是下放知青,原是上海人。王老师给我们上的是什么科目,我全然忘记,只记得他讲的是带有上海口音的普通话,还有他的妻子似乎也是上海人,皮肤白净,总是笑眯眯的。最后一位就是年轻的张老师了,张老师是音乐老师,教我们唱《大海啊故乡》时,眼睛睁得圆圆的,嘴巴张得大大的,现在想起,我的耳边还依稀能听到他唱“小时候妈妈对我讲,大海就是我故乡......“那字正腔圆的调子。
除了三位老师,我还记得两位同学,一位是朱姓男同学,另一位是姜姓女同学。朱姓男同学人长得高高的,神态有点像当时电视里播放的《上海滩》里的男主角许文强。我们有一段时间是同桌,不知为什么事情吵架,我们就在课桌中间划了一条“三八线”,约定互不理睬,不再说话;姜姓女同学眼睛大大的,很爱笑,我们下课时经常在一起玩,后来,她还邀请我去她的家里玩,总之就是各种开心。
我当时一定是优等生吧!毕业时,家里房间的小抽屉里满满的放着一叠奖状。印象最深刻的是小学毕业那年,我参加区里五年级小学作文比赛,作文题目是“我的家庭",我竟然得了一等奖!具体写了什么,我记不清了,但是,我记得我在文中写了这样一句话:”弟弟笑得像一朵花!“现在想想,真是无语!
懵懂,天真,无忧无虑!犹如罗大佑在歌曲《童年》中所唱:黑板上老师的粉笔还在拼命叽叽喳喳写个不停, 等待着下课等待着放学等待游戏的童年......一寸光阴一寸金老师说过寸金难买寸光阴,一天又一天一年又一年迷迷糊糊的童年......盼望着假期盼望着明天盼望长大的童年......我的小学,我的童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