之前因为姐姐一年级数学口算测试35分,我情绪很沮丧,于是控制不住对孩子发脾气,后来也进行了深入分析复盘,姐姐通过多加练习,口算有进步,最近都能拿到87分了,虽然还不能像很多同学拿到满分,但进步了很多。当时(2022.4.3)还特意写了一篇日记《第907篇|散养不等于坐享其成》。
我以为自己经历这一次痛定思痛,就此进步了,没想到时隔不到一个月,又遇到了困难。以下自己全程事件和思想真实记录,还有与晴晴的交流,可以发出我的思维转变历程,以及与晴晴的思维差距。
【1】事件回放
晚上到家,姐姐跳绳没打卡(老师规定动作),作业没做完就自己打好勾了。好不容易做完了,一看错了一半。
到这里还都忍住了。
看到错了,想着教一下吧。1元等于10角,1角等于10分,1元等于100分,会不会,会。
好,那把妈妈打岔的题目订正一下吧。
订正了。一看。比大小题目,1角与1分,1分与1角,两道题,中间符号一个填大于,一个填小于。
1元与1分,1元与100分,两个都填等于。
等等,太多类似这样的,怒火攻心啊。内心很痛苦。
反思:好痛苦。姐姐的数学实在是一言难尽,教了不认真听,做题又不认真看,瞎做。还没有好办法,只能自己缓缓。
【2】我深深地限制情绪里
当时的我,又陷入了沮丧情绪里。
我:又卡壳了,上次的口算总是跟上了平均水平,认钱又差的一塌糊涂,烧心呐。现在想想,如果我当老师,天天能被学生气得吐血。
晴晴:不是这样的。你不当老师,所以,你理解不了学生学习需要一个接受的过程。不是,你说了,她就理解了,就会了。
我:好难受现在,老师的课程都被我的情绪冲昏了。
我:你的意思是不是孩子态度和能力的问题,只是本身需要一个转变过程。我真的感觉姐姐是不是思维能力有点弱。
晴晴:孩子平时不用钱,很少见钱,所以,一元,跟一分,她没有概念。她俩的关系,她没有概念。你那样教,属于把大道理,硬塞给他。
我:可是老师都讲完了,她还啥都不会。
晴晴:可能是老师讲的快。她没有理解。
可以看出,我完全陷在情绪里,而且只停留在情绪里,情绪把我框住了,无法跳出,晴晴却能从第三方视角解读问题所在。
【3】
看晴晴分析孩子为什么不会做作业的思维,更能体会出思维方式的差异,我只会生气,而晴晴是去分析为什么产生了这种差异,怎么要帮助孩子理解知识。
晴晴:这里有几个问题:第一个可能是很重要的一个问题是什么呢?如果说这个班里大部分孩子,他之前有基础,比如说,幼儿园的时候学过,或家长辅导过,或上过辅导班,总之这些孩子在一块儿,他们是有基础的,那么大部分孩子有基础的话,老师讲题的速度就会偏快,而你家姐姐,她没有接触过这一块儿,她是完全陌生的,那当老师讲课速度偏快的时候,她还没有理解呢,就过去了,这样她吸收以及消化都会比较慢,跟不上节奏。
嗯,像一年级,虽然说它是一个刚起步比较简单,但是之前的这种基础,孩子们之间差异相对而言还是比较大的,像你这种可能对她没有做过一些打基础的过程,比如说给她讲一些什么东西,做一下铺垫之类的,那么从总体上来说,她可能在接受一些东西上都处于比较慢的这么一个过程。
对于学习呢,它也是符合一个马太效应的,就那个你越有钱则你越有钱,你越贫穷则你就越贫穷,孩子学知识也是这样子的,就是之前基础比较好,她接受越快,因为他的基础好嘛,比如老师同样讲一道,就是讲一堂课,比如说讲十个知识点,他就能吸收九个,或者说大概能吸收到十个,那他以后就越学越快。但有的学生呢,他之前基础比较薄弱,他在老师讲了十个知识点,或者讲十个东西的时候,他吸收起来可能只能吸收两分、三分,然后他之后呢,需要一个更长的时间来巩固,比如说回到家,他可能需要一个巩固的这么一个阶段。
比如你家姐姐她回到家,比如说你们也比较忙,也没有给她提供相应的一些帮助,帮助她更好的理解,那么她在学校吸收到的两分或三分、四分就还是一直在这个水平上,她在老师再讲一些新的知识点,她吸收起来就比那些原本吸收快的孩子就更慢了。
这就是为什么我们很多人会发现,上学的时候,一个现象就是好学生越来越好,差的学生就越来越差,尤其上初中,这个两极分化会比较严重,其实在小学的三年级以后也是这样,两极分化会比较严重。
第二个问题是什么呢?就是孩子学习呢,他有一个就是先接触,先接受,就是那种感受理解的过程。
你比如说像钱这个东西,他先需要感知一元钱,跟一分钱,他们之间的关系,一元钱等于十角,一角等于十分是吧,不是等于十角,这个东西你不能直接告诉他一元等于十角,你需要让他看到什么样是一元,什么样的是一角,然后呢?让他不断的从通过实物也好,你画了这个图也好,让他不断地认识到,这个一元等于十角,他必须这个概念得先接触到感受到,再到真正的理解到,真正的理解后,然后才能掌握。
掌握之后,再去掌握下一个知识点,你比如说一角跟一分的之间的这个关系,他又得是充分的理解,充分的感知,充分的应用之后,他就知道一角等于十分,然后这个时候他就可能才能再理解一元等于多少分的这么一个问题。
然后,当他了解了一元跟一角的关系,了解一角跟一分的关系,又完全理解了一元跟一分之间的关系之后,然后这个时候他才能够去比对判断它们之间的大小。
你看姐姐做题,明显就是他一元、一角、一角、一分、一元一分之间的关系都还没有完全理清楚,就让他去判断,他只能胡诌,只能是这个样子。
我:是的,晴晴。你说的对。
【4】
看我和晴晴关于辅导孩子作业的思维,我明显还是有情绪,对辅导作业觉得增加了家长辅导,想到要长期辅导就觉得很辛苦,但晴晴却分析出初期要辅导孩子,是因为他们的思考能力还没锻炼出来,培养出来以后就不用了。这又是思维模式的巨大差距。
我:现实就是,父母不能少一分力,不然就跟不上。不能怪孩子,孩子只是普通的孩子普通的接受力,需要一个过程。但确实父母就很难受,相当于老师教的,父母还得教一遍,不然就跟不上节奏。
晴晴:这里边儿有一个问题是,并不是需要父母一直跟着,一直教一遍,而是,对于一年级学生而言吧,他之前,就是学生之间的基础都不一样,有些东西他需要一定的能力,他可能之前没有跟上,所以导致他现在会遇到一些问题,你需要发现他的问题是什么,然后帮他解决掉,然后呢,就是在学习这个过程当中,你发现他会在哪里。哪些是他的短板,哪些是他的长板,然后把他这个短板,不断的通过引导也好、交流也好,或者陪伴也好,把这个短板不断的去补齐。
孩子学习最重要的就是那个思考力,就像他学东西一直需要进行脑力劳动,也就是说,孩子只要不断去动脑筋,去思考问题,然后把这些东西理解了,然后同时训练了自己的思考能力,他的思考能力跟上来之后呢,后边再学习,基本上就不太需要妈爸爸妈妈了。
也就是说像你家姐姐现在,你觉得她这个思维能力有点弱。是他现在这个思维能力或者是脑力劳动,她没有达到一个,大家普遍达到了的一个现状,你需要在这一块儿多下点儿功夫。
我记得我之前在群里还分享过,当时看那个《苏霍姆林斯基的给教师的建议》,看那本书我最大的一个收获就是孩子学习,他主要靠脑力劳动,主要靠孩子的思考能力,我们孩子跟不上课,一般都是他思考能力跟不上,这个跟不上,并不是一直跟不上,而是需要进行相应的一些训练锻炼。
嗯,也就是说一旦看见孩子出现问题,你不应该第一反应就是你怎么这个都不会呢,你怎么那个也没有学会呢?就是你这样说话一点用都没有,因为它已经是一个结果了,当已经出现这个结果的时候,就不能再质问孩子为什么没有学会,因为她确实没有学会,而是需要思考,孩子遇到的困难是什么。
比如说这个金钱之间的大小他不会比较,你就不要盯着他这个比较都不会,他比较不会一定是因为他之前的一个东西,没有学会,比如说一元等于多少角,一角等于多少分,就这个他没学会,所以导致她不会比较大小。
我:晴晴你分析的很到位。谢谢您,总能一针见血指出问题给予方案。
【5】
既然晴晴已经分析出了问题的原因,也给予了指导方向,那我后面落实的怎么样呢,听进去了吗,做到了吗?
请看下回分解——《辅导孩子作业:知道和做到有一段长长的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