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是一本很赞的书,作者在字里行间都散发出的人格气味深深吸引我着。我感觉到作者对事物的涵容,对人的尊重,对生命的敬畏和大爱。在读完这本书之后,我有种想要继续读博,跟着他一起做研究的冲动。尽管一直以来我都不太喜欢科研,也曾因为写论文太痛苦了,曾一度犹豫着要不要读研。
书的前部分介绍了早期治疗精神病的药物尚未被发现时精神病人们的处境,以及在精神病药物发现之后,医生、病人、社会、国家法律等各个方面在对待药物治疗和心理治疗的态度。药物治疗能够在短时间内使病人的症状得到极大的缓解,对于精神病人来说这无疑是福音。但是,药物出现后出现了只注重药物治疗,而忽视甚至否认心理治疗的倾向。哪怕是现在,很多精神科的医生仍然抱有这样的观点。然而,药物治疗只是利用药品从外在调节机体内部的神经递质,激素水平等,机体本身没有能力调节使其达到平衡。所以,很多精神病人需要长期甚至终生服药。加之很多病人在吃了药物之后会有一些不同的躯体的反应。这使得精神疾病的治疗进入一个僵局。
在介绍了这些情况之后,作者接着细致的描述了目前对于创伤研究获得的新进展。用案例和形象的比喻向读者展示了在应对创伤时,身体的各个部分是如何工作,以及机体发生了什么样的变化才会一直停留在创伤中,没有办法恢复正常。
书中提到,杏仁核是我们的“烟雾探测器”,它负责监测接受到的信息是否事关生存的大事。前额叶是我们的“暸望塔”,站在高处看到全景。杏仁核察觉到有危险,做好逃跑或反击的准备,前额叶则判断是否需要执行杏仁核的准备。正常的人的杏仁核和前额叶能够很好的工作,而创伤后的人,他们的这俩个部分都存在不同的损伤。所以,我们看到创伤后的人一直处于应激的状态中。
在了解了创伤事件对于人体机能产生的影响之后,作者接着介绍了很多治疗这些创伤的方法。并且通过展示在使用这些方法时,机器所监测到的机体生理的变化,来证明这些方法的有效性。用相对客观的数字来论证心理治疗的效果,在一定程度上这是对前部分僵局的打破。这些研究无论是对于从事心理治疗的人还是对于精神病人来说都是一个很好的参照。或许,真有一种方法是能够将人从创伤中解决出来,而非一直依赖药物!当然,我们要承认的是心理治疗的局限,如耗时太长、投入的精力和金钱更多,个人的差异性太大无法保证一致的疗效等等。
在这本书中,最大的收获是我似乎开始懂得如何去理解药物治疗和心理咨询之间的关系。很长的一段时间里,我对于很疑惑。听到了很多对于心理治疗的否定,也看到了药物治疗的效果。但仍然不明白,既然,药物治疗有效,但是为什么得长期用药;如果不想长期用药,那应该怎么解决?这本书似乎有告诉我。但是,从目前国内心理咨询行业的现状来说,我对这个答案又开始怀疑。或许,我还需更长的时间去思考。
这本书具有很强的治愈性。无论是疾病患者还是从事相关工作的人员、亦或是其他类的读者,在读到这本书时,就能因书中完整的知识体系,关怀性、人文性的表达,和作者散发的人格气味,而被抚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