断竹、续竹、飞土、逐肉
——《吴越春秋》之《弹歌》
这是一首远古民歌,反映了原始社会狩猎的生活。《弹歌》选自《吴越春秋》,东汉赵晔编写。据《吴越春秋》记载,春秋末年越国的国君勾践向楚国的射箭能手陈音询问弓弹的道理,陈音在回答时引用了这首民歌。当时是唱是诵,无从考证,但后人还是将词记录了下来。
原始社会,先民们以狩猎为生。由于生产能力水平低下,刀耕火种,狩猎的手段也极为落后。随着社会的不断发展,生产工具慢慢地也有了改进。弓弹(也叫弹弓)出现以后,既可以射鸟,又可以射兽,生产能力水平有所提高。
《弹歌》这首民歌,用精练的语言概括了“弹”生产制造的过程和“弹”的用途,表现了劳动人民的智慧和聪明,用“弹”来猎取食物的喜悦心情。
“断竹,续竹”,是歌咏“弹”的生产制作过程。这就是先将竹竿截断,然后用弦将截断的竹竿连接两头制成弹弓。这样,“弹”的制作完成了。一副“弹”便摆在了我们面前,虽是简单、粗糙的,但先民们的智慧和聪明才智表露无遗。有了“弹”,一场狩猎活动开始了:“飞土,逐肉”。一颗颗弹丸从弹弓中射出,击中了一只只猎物,人们欢乐地追逐着,满载而归。“飞土”,是指将泥制的弹丸射出。“逐肉”是说猎手们追赶被击伤的鸟兽之类的猎物。
八个字每两个字就是一副画面:砍啊砍啊砍下竹子,弯啊弯啊弯成弹弓。大大的泥丸已经飞射出去,追啊追啊追赶猎物!
这首民歌简短、质朴,诗句整齐,有和谐的韵律,是原始时代狩猎生活的真实反映。
《庄子·列御寇》:“朱评漫学屠龙于支离益,殚千金之家,三年技成,而无所用其巧。”
朱评漫向支离益学习屠龙之技,散尽家中千金,三年后屠龙之技学成,却发现没有地方可以用得到,因为世界上没有龙哇怎么屠龙。成语“屠龙之技”就是从此而来,意为没有实用价值的技术,就是再高超,也是徒有虚名,学了无用。一则25字的寓言,文章层次清晰,寓意深刻,堪称经典。当今这个世界上,又有多少人在炫耀自己的屠龙之技呢!
“蔡裔有勇气,声若雷震。尝有二偷儿入室,裔附床一呼,二盗俱陨”——陶渊明·陨盗
据说这是陶渊明的一篇短小精悍的小说,大意是蔡裔是个勇猛有气力的人,他说话的声音如同打雷一样震耳。曾经有两个小偷进到他家房内,蔡裔拍床高声一喊,两个小偷都被震死。
这篇文章出处是《搜神后记》。《搜神后记》又名《续搜神记》,是《搜神记》的续书。题为东晋陶潜撰。但是书中又出现东晋以后的刘宋年号,所以后人怀疑此书为伪托,或者经后人改动过内容。
这篇25个字的短篇小说描写人物特点突出,蔡裔勇敢,声音洪亮,盗贼至家,他拍床怒喝,使小偷的五脏六腑发生强烈共振以至破裂致死。或者也可以说是那俩倒霉的偷儿被吓破了苦胆而死。虽短短的25个字,但是小说该有的环境,情节,人物一样不缺。
话说这声音吓死人的事在张飞身上也同样发生过。记得京剧曲目《甘露寺》里乔阁老就曾经唱过张飞“当阳桥上一声吼,喝断了桥梁水倒流”。他还在阵前大吼三声,吓死了夏侯杰。可见这声波也是杀人利器也!
这件事情发生以后蔡裔名声大振,心术不正或作奸犯科之人远远看见他就会慌不择路地逃之夭夭。大诗人陶渊明听说他的事迹之后,写了一篇名为《陨盗》的微型小说,让后人为之叹绝。
“居士退居汝阳而集,以集闲谈也。”——欧阳修·六一诗话(序文)
一句话序文,言简意赅。文章太守无废话,六一居士不愧为文坛泰斗,那么有名的诗话人家一句话点评完啦!
“昔孟轲亚圣,母之教也。今有子如轲,虽死何憾。尚飨!”——宋代清江知县李观为欧阳修母亲所做的祭文。
用孟母教子比方欧阳修之母的功劳,用孟轲比方欧阳修没辱没母亲,短短20字真可不朽也 !
古时一妇人,丈夫去世后想改嫁,奈何老公公极力阻挡,于是此妇向县太爷递一诉状“夫死、无嗣、翁鳏、叔壮”。县太爷看后直接判一字:“嫁”!
我死了丈夫,又没有孩子,老公公是个光棍汉,小叔子又正值壮年,妇人八字把自己所处处境和难处淋漓尽致地表达了出来,而县太爷的判词一个“嫁”字更是斩钉截铁,不仅解决了妇人的难题也留下了千古美谈。
是以文章不是越长越好,能不说废话才是最好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