少林寺大和尚被抓,说几个小故事(上)

前阵子,少林寺原方丈释永信被抓了。

今天想分享几个个小故事。

01

在经典电视剧《天道》中有一场丁元英和好友李志江关于“美女是魔”的讨论。

丁元英的好友李志江在一个古玩店看中了一台古董老唱机,但因价值高昂,出手前还是有些不放心,就请丁元英这位高手去帮忙鉴别一下真伪。

李志江对丁元英说:“老唱机见过几个,说实话,真不是很在行,一会你要是看上这东西,你别说话,我跟他砍。你要是觉得价格不合适,你给我一手势,我一看你这手势,不谈了。”

丁元英说:“东西合适,价格也不错,你就先给我垫着。”

当日进店后,经过一番讨价还价,李志江以8万元的高价拿下。在欣赏把玩时,李志江突然发现老唱机上这四个字“美女是魔”,马上想修一下自己的佛学修为就说:“老和尚经也白念了,还不如我呢”。

丁元英问:“怎么见得?”

李志江得意地说:“如实观照嘛,我看美女就是美女,不会把美女看成魔”。

李志江觉得,美女是魔,就是老和尚在丑化美女,表现得自己很如实如是,看什么就是什么,是美女就是美女,不像老和尚非要丑化他们,说明他自己心里才有执念。

丁元英淡淡地问了一句:“你看美女就是美女,那美女就不是魔了?”

李志江愣了一下说:“那你的意思是,甭管我怎么看,美女都是魔?”

丁元英一笑,反问道:“是不是魔跟人家美女有什么关系?”

李志江又一愣:“跟他没关系,跟我有关系不成?”

丁元英继续道:“你把什么是美女搞明白了就慢慢知道了。”

“美女我还不知道,美女就是年轻貌美的女子。”

丁元英说:“不为错,但是有漏,以面概点了,你可以说北京是中国的城市,但是你能说中国的城市就是北京吗?”

李志江说:“那你说,什么是美女?”

丁元英说:“人们看自己的女儿、姐妹,再年轻漂亮也不会缘起美女的认知。”

李志江翻了个白眼:“我要见了美女不起心动念,那不有病吗。”

丁元英道:“你以为你起了心,动了念,就没病啦?就比如你的手,你要是只会攥拳,有病;只会伸掌,也有病。自如才正常。说魔不是为了跟谁论是非论道德。是要指出起烦恼的因,为的是了心苦,不起苦。”

李志江觉得终于了悟了,笑着说:“今儿个有收获啊,以后要见着美女,我坚决不起心动念了。”

丁元英道:“那你就又多了一个念,又多了一个不起心动念的念。烦恼不是少了一个而是多了一个。你这叫戒。”

什么是“戒”就是对抗,好像就一个字,听起来又很绕,其实说白了,不是喜不喜欢美女,而是就像丁元英所说的,是不是能做到“自如”,就是大自在,就是怎么样自己都能感觉好,不对抗自己的念头,又没有起色念,其实做到是很难的。

再用另一个之前听到的和这个很类似的故事解释一下丁元英到底说的是什么意思。

从前有一座山,山上有个村庄,住着一对母女。母亲每天去山下给一个住在河边的老和尚送饭,希望老和尚有一天修炼成佛了能渡化她们娘俩。

十年后,老和尚还没修成就去世了。在去世前让他的徒弟小和尚继续在这里修行替他完成心愿,修得圆满。

刚开始这位老母亲依旧每天下山给这位小和尚送饭,但后来老母不确定这位小和尚到底怎么样,就想着要测试一下他的修为。

于是,有一天她就让她长相貌美的女儿替她去给小和尚送饭。

等女儿回来,老母就问女儿这小和尚看到她是什么反应?她女儿还挺高兴,说是小和尚看到她不为所动,看了一眼后,依旧在那边打坐念经,看起来能修成。

但她母亲还不放心,就继续让女儿给小和尚送饭。

就这样送了一年后,有一天,老母亲让女儿送饭的时候旁敲侧击地问问这个小和尚,看到她为什么会如此淡定,如如不动。

那天,女儿回来后,依旧很高兴地告诉母亲:“问了小和尚,他说了每次看到我就把我想象成魔鬼,这样一来,他就不会对美色起贪念了。”

但母亲听完,却心灰意冷地叹了口气说:“以后不要再去送饭了,这个小和尚是不可能得到成佛的。”

女儿不解,母亲解释道:“他把你想象成魔鬼,说明他和他的思想在对抗,并不是真正的如如不动。而外面一切都是自己的投射,他把你想象成魔,说明他心中有魔却不自知,这样的人怎么可能修成呢?”

几十年后,果然应验了老母亲当年的看法。

02

什么意思呢?

其实最最核心的,不在于看不看美女,喜不喜欢美女,而是能不能真正与自己的念头和平相处,也就是真正的接纳,而不是对抗,把美女想象成魔。

真正的不对抗,也就是丁元英说的能不能做到自如,就是不管外界怎么样都能做自己。

现实生活中的反面案例,就是释永信。

看了官方发的通报,这次的潜逃是带着7个情人,21个非婚子女,还有寺庙工作人员6名,一行34人和资产走的。

明明是喜欢美女的,刚开始就是和自己的念头在对抗,最后对抗不了了,物极必反,找了7个情人。

其实如果是真的想找个老伴儿,也是可以的,可以还俗啊,也不是没有先例,不过好歹也要遵守国家的法律法规,正当的找个对象,正当的结婚生子。

大和尚若是还俗其实完全能接受,但人在位,不仅触犯佛家清规戒律,还触犯法律,这心中的魔可是长期和自己原本念头对抗的不要不要的结果。

当然其实本质还是贪嗔痴,一个没修成,全给占上了。

03

那正面案例,其实是唐僧。

要知道唐僧这个人其实是西天取经四人组里面非常厉害的一个人。

小时候没看懂《西游记》,觉得唐僧弱爆了,遇到妖怪被抓了,只会哭着叫悟空,处处需要徒儿们来保护,好像没有一点儿本事。

但恰恰相反,唐僧的本事才是内在修行的真本事。

其实最初孙悟空跟着唐僧,猴王心里除了感恩,其实是不服的,要知道当年他一个人大战500万天兵天将都没人奈何得了他,除了如来佛。

他在花果山水帘洞,那可是过着好日子的,不仅底下一群拥护他的猴仔,花果山这地方也是不愁吃穿的。

只是如来逼着他去保护唐僧西天取经,才放他从五行山下出来,所以他当初就是不服的。所以才经常不听话,和唐僧吵架,最后被观世音按了个紧箍咒。

但唐僧心里是很明白的,紧箍咒能降服孙悟空的肉体,降服不了他的内心。

但是,在《西游记》的后半段,其实唐僧是把孙悟空从心底里降服的。就是从女儿国出来那一集。

其实当时唐僧遇到女儿国的国王,真的是国色天香,不比天上的嫦娥差的,而且唐僧当时是和女儿国国王对上眼的,是一见钟情的,这点其实大家都看出来了,包括孙悟空他们。

所以,当时孙悟空他们其实已经是打算好了,若是唐僧真的想好了,他们三个人就拿着通关文牒自己去取经,也不是不可以,当时他们就是这么决定的,并不是开玩笑。

但唐僧真的是高人,并不是他不爱美色,那一集看的出来他是喜欢女儿国国王的,他也没把人家想象成魔鬼啊。

但最终,他和自己的念头和解了,接纳自己的念头,然后认清自己的人生方向,就是要去西天取经的,是喜欢,不过最后可以放下这段儿女情长。

唐僧也没有不爽,也没有对抗,最后是真正过了美人关的。

这一程给孙悟空的内心触动是很大的。这一次他发现唐僧是真正内心强大的师傅,而且“心口合一”,是真正的大有修为。

到后来其实你们去看,唐僧就不用念紧箍咒了,孙悟空是心甘情愿地保护师傅,这就是唐僧的本事。

看似什么都没做,但其实他做了一切。

真正的奥义,从来不是关注念头本身,而是始终接纳自己的一切,然后认清自己真正要去的方向,直接朝着那个方向去就好了。

就像丁元英最后说李志江的那句:“那你就又多了一个念,又多了一个不起心动念的念。烦恼不是少了一个而是多了一个。”

什么意思呢?

很多时候我们是把事情搞复杂的。哦!我又念头了,我的“小我”“假我”又出来捣乱了!

哦!我要把“小我”“假我”压制下去,让“真我”浮现,于是,搞了一堆一堆方法、理论、外物来协助。

其实最高的高人就是唐僧,他是一念即达的,大道至简的,没有任何对抗,然后明确自己的方向,直接奔着方向去的,没有任何中间多余的步骤。

已经说的够清晰的了。

时间关系,还有下一半分享,放在下一篇吧!

©著作权归作者所有,转载或内容合作请联系作者
平台声明:文章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由作者上传并发布,文章内容仅代表作者本人观点,简书系信息发布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推荐阅读更多精彩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