看完《末代皇帝》,脑海中经常浮现里面的情节。
溥仪虽是皇帝,却从来没有获得真正的自由。
一扇扇门无情地关上,他呐喊,他尝试反抗,但都无济于事。
一个个人悄悄地离开,他疑惑,他拼命挽留,但都无法改变。
他的人生犹如宿命般被历史洪流推着走,他的自由意志存在吗?
如果他当初选择跟庄士敦去英国,而不是在伪满洲国做傀儡皇帝,他是不是会过得更快乐?
为什么做这个皇帝这么憋屈,他仍然甘愿留下,明知道是与虎谋皮?
可能,这跟弗洛姆讲的“逃避自由”类似吧。
溥仪是有如困兽,但割舍皇帝这个身份,意味着远方的未知和巨大的不确定性,意味着放弃荣华富贵的生活,这是他难以想象的。
与其如此,他宁愿走一条被安排的路,幻想自己还是可以改变些什么的,虽然这些可能只是自我合理化自罢了。
电影的最后,他把小时候登基时藏的蟋蟀罐掏出来给卫兵小孩,回头笑得像个孩子那样纯粹。
多少年后,导游在介绍他时,短短两句话,就概述了他波澜起伏的一生。
或许,不管自己的人生过得如何,外人终究是难以理解的,其实也没有多少人真正关心你的酸甜苦辣。
唏嘘。
两个多小时,浓缩了一个人一生的故事。
几乎是没有快乐的,说不尽的孤独、酸楚和无可奈何。
慨叹。
其实我们普通人的人生亦是如此。真正快乐的时候又有多少?
得一分应当珍惜一分。
P.S. 本文为原创,请勿随意转载,谢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