爸爸怎么成了中国孩子的奢侈品?
在女儿幼儿园的门口,我总能看到一位外籍爸爸准时等着他的孩子,很高的海拔,在女人堆里总显得极为显眼,“你不工作吗?”老人总是好奇打听,“工作。”他总是操着不流利的中文应着,偶尔,他也会看电脑,接电话,但他孩子过来的时候,就是以马关上电脑挂掉电话,高大的身躯总会蹲下来,等他的孩子跑到怀里。
我发现,对一个女人最有杀伤力的男性魅力居然是爸爸带孩子的美,后来,和他熟了,聊到这个话题,他问我:“为什么中国餐馆里、学校门口总永远是妈妈,中国的爸爸去哪了?”我有点想解释,正苦笑,他有点恍然大悟:“我明白了,怪不得最有名的电视节目叫《爸爸去哪儿》了呢?”是啊,中国的爸爸去哪了叫呢?一定没有闲着,一定在祖国大好河山各个角落为小家庭而奋斗;一定在连绵不绝的会议中轮番苦战;一定在出差的间歇还抓耳挠腮给孩子买别出心裁的礼物,孩子身边的爸爸也许在远方,或在咫尺旁的远方。
“看孩子是女人的事好不好?” “因为孩子去和领导请假不了吧”,“爸爸忙完这个东西,别闹”,“快!快!快去找你妈!”“别人家的爸爸不都很忙吗?”中国的爸爸在顶半边的中国女人和能干吃苦的中国老人面前被挤没了位置,否则,谁愿意主动做一个缺位的爸爸?
没搬家之前,在大女儿刚出生后,我的小区院里有一位同样醒悟的爸爸带孩子,带了没多久,发现带孩子爸爸换成了奶奶,我有点失落,难得看到一抹绿色也沦陷了,小区彻底成了妈妈和奶奶带孩子的天下。一直纳闷,为什么爸爸就不见了呢?直到一天,带孩子听到小区老人和保姆们聊天。我才明白。
“嗯,你看看原来安娜的爸爸老在咱小区待着,象是失业了。”
“好像是专门陪孩子。”
“谁信呀?肯定是工作不好,不好意思说。”
安娜爸爸提早下班回来路过,一脸通红,匆匆离开。我愿意相信安娜爸爸是因为想陪伴孩子而留下来,有点遗憾的是小社会舆论不愿意相信。
我大学最好的男性朋友,在女儿出生后,也成了一名全职爸爸,大学老拉着我出来聊人生梦想的他,安心带孩子,坦然在朋友圈晒娃,看着他在朋友圈晒的是喂女儿吃饭,带女儿去接妈妈下班的系列温馨照片,我觉得这是他的人生梦想中最重要的一部分。
也许是因为我的人生记忆里几乎没留下爸爸陪我的影痕,只有妈妈和我,在每一个人生重要瞬间的合意,我在看到每对父子相处的频繁瞬间都会被暖流击中。
一个男人最有魅力的时候,不是驰骋沙场的豪情万丈,不是人在手机在心不在的肉体出行,而是愿意为孩子停下来的那一秒的晕染柔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