站在公众角度

冬天 ,没有雪是不行的。

我写了一首诗,感觉还可以,便寄给了南方的一个朋友。

“喜欢这首诗。”他说,“只是不能发表。”

“为什么啊?”我却没有问。不发表就不发表吧,如果真是一首好诗,会有报刊发表的。

多年来,一直写,不知道写了多少,从来不为发表而写。

凡是感觉还好的,便请朋友帮着看看,许多朋友是编辑,给他们不是为了发表,只是让他们站在编辑的角度,看看还欠点什么。

“我心里是喜欢这首诗的。”他告诉我。

“你觉得还好?”我试探地问。

“我个人比较喜欢。”也就是说,站在公众角度,站在他是编辑的角度,这是一首不理想的诗。

我也就不问了。

“给我们写一点春天的诗。”他停了一会说。

“可以,有什么要求?”

“也没什么具体要求,立意新一点。”

我花了几天的时间,给他写了一组,不久在他所编的报纸上发表了。

后来,这些诗一直被朋友说喜欢。

很长一段时间,我都没弄明白,写雪的诗,编辑为什么喜欢,却没能发表,而写春的诗却能得到大家肯定?

最近写了不少散文随笔之类的小文章,闲了读了一点诗。

读书作用是明显的,尤其是诗。

短短的那么几行,看一眼,喜欢,便再读。

往往喜欢的,是它内在的一些东西,需要体会,慢慢咀嚼,如我们说的诗的意境之类。

一首好诗,一定有这个特质。

我只是一个写诗的,一个喜欢就写的写诗的人,所写的诗,只是随心而写,难有好诗。

别人喜欢,也许因为某一句引起共鸣。

也许确有一些打动人的地方。

但写雪那首诗,在我读一些诗后,发现少了点激情,即读了不能给人温暖的感觉。

发表在报刊上的诗,一定潜藏着一种力量,写雪的诗没有。

只是诗人一个人吟唱。2018/12/17

©著作权归作者所有,转载或内容合作请联系作者
平台声明:文章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由作者上传并发布,文章内容仅代表作者本人观点,简书系信息发布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推荐阅读更多精彩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