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果人类有分身术多好,一个“我”负责奋发图强,一个“我”负责谈情说爱,一个“我”负责吃喝玩乐。但是,同时享受多重人生的愿景会实现吗?
如果有妙手回春的永生医院多好,垂死病人送进去,活蹦乱跳走出来,但他们会是同一个人吗?
如果有人事事替我们决定多好,配偶也可以通过人类基因库匹配以避免婚姻失败,可抹去自主选择及观点分歧的人生还有存在的意义吗?
郝景芳在新书《人之彼岸》中,基于以上问题创作了六个短篇故事,通过故事的走向推测人工智能发展的可能性。而她所有的猜测,在最后汇成两篇逻辑清晰、观点中肯、态度诚恳的科普文章。单冲这两篇关于人工智能未来发展的思考,这本书已值得一读。
与《未来简史》相反,郝景芳看待人工智能并不悲观,她认为,人工智能的发展趋势应是基于服务人类的基础,它们像科幻作品里一样觉醒,进而反叛人类、屠杀人类、完全取代人类的可能性甚微。
根本原因在于,人工智能缺乏人类的精神世界。其中包括:思考、感知、情绪、情感、动机、社交。
缺乏精神世界,决定着人工智能无法进行创造性的发展,决定着人工智能必须依赖人类的存在而存在。
人工智能为什么不可能像科幻作品里的机器人一样,模仿、学习人类的感情,并得到相同的体验?
在智能时代,最重要的资源是数据。人类的精神数据存在于个人的大脑里,产生并作用于一张复杂、多功能、懂得互相配合的神经网。
俗话说人心莫测,人类对自身感情处理的复杂程度不亚于目前计算机对海量数据的处理。而人类的精神世界大部分是大脑生理的本能,人工智能算法无法模拟。除非,人类不厌其烦特意一种种地教会它们什么是伤心、难过、高兴、兴奋,并将对应情绪产生的语言、行为,以及同样情绪面对不同人的不同行为一一告知它们。这恐怕是很难做到的,且不说这样传授的意义不大,人类有时并不知道自己想怎样。
可以说,精神世界是人类心智上的皇冠。目前看来,没有任何人工智能可以摧毁人类的精神世界,除非人类自己放弃。
当然,也必须承认,随着人工智能科技的高速发展,大部分机械、重复的工种将面临被替代的危机。这些工种,首当其冲的不是低端的服务行业,而是技术含量低的初级或中级白领,如办公环境简单、工作内容重复、基本只与数据和文档打交道的办公室白领。
那么,面对日新月异的科技技术,我们自身能做些什么?我们又应该怎样引导孩子的成长轨迹与世界发展并轨?书中提出以下建议:
1.不去猜测、捕捉未来可能热门的专业,不做具体的预测。对未来的职业发展,只能做大概的推测。可以肯定的是,重复性劳作、简单脑力和体力劳动、标准化的工作容易被机器自动化取代;相反,在人工智能无法取代或者说全新的就业岗位上,人类的工作机会越来越多,而这些岗位,必然要求充分发挥人类的能力属性。
2.不树立“反智主义”。一昧呼吁反智主义,逃离人工智能的控制进入野外生活,进行所谓的心灵成长,不符合社会发展的趋势。我们需要心灵成长,也需要科技的辅助。人类的认知发展总是向上攀登。也只有不断攀登,前景才会逐渐明朗。
3.与人工智能相处的能力、与人相处的能力、超越人工智能的能力会是未来人类的决胜因素。因为人工智能的短板正是精神世界,沟通协调能力、自我学习成长能力是它们所缺乏的。
4.习得并保持自我成长性学习的能力。智能时代知识技术更新很快,人类需要不断自我学习的能力,让自身更新的速度与时代匹配。
5.让孩子按部就班接受基础教育,特别是必须认真学习语文和数学。因为人工智能程序本身的基础就是语言概念表达和数学逻辑思维。而上一点提到的自我学习能力,最需要的也正是良品好的自主阅读能力、抽象思维能力、自我反思能力。
6.没有必要给孩子施加危机感和压力以要求其埋头苦干和兢兢业业,未来的职场恰恰会大量淘汰只会埋头苦干的人。如,没有必要送四五岁的孩子去编程,想想十几年前我们都一窝蜂学五笔、Basic语言,现在还能派上用场吗?
7.对儿童的早期教育,重要的不是让他们直接学习符号,而是让他们建立符号和真实世界的对应,也就是理解事物背后的秩序。
“对于文字,相比识字,更重要的是认知事物与文字之间的对应。
对于数学,相比背数和口算,最重要的是让他们感知树形对应,也就是物体和数字之间的关系。
对于艺术,相比临摹,最重要的是让他们感受手中的颜料可以表达世界、表达内心想法。
引导儿童阅读,最重要的意义也就是让他们感知到文字中蕴含的世界。”
8.培养并不断升级孩子的世界常识观以及自主创造能力。常识系统包括物理常识、知识世界观。人工智能只是专业区域的工具天才,人类则可以对所有领域综合理解,并发挥主观能动性,加深对知识的创造性理解和对知识的创造性应用。这是未来人类在于人工智能的对比中,最大的竞争优势。
郝景芳这些建议坦诚、中肯,分析到位,拨开让人云里雾里的小乌云,提出了实际可行的思考方向。另外,她既是科幻作家又是母亲的身份,或多或少抚慰了我们这些家长焦虑、浮躁的心。
未来的世界可能比郝景芳预想的好,人工智能会始终如一忠于人类提供服务。未来的也可能比她预想得要糟,人类必须和人工智能争夺资源。
一切仍无从知晓。
我们无法为孩子预测二十年后的社会环境,正如我们二十年前无法想象今天的网上购物、电子钱包等等。
可以乐观推测,如果孩子能够理解世界及事物发展背后的秩序,能够保持旺盛的自我学习能力,总会在社会拥有一席之地。
图丨花瓣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