多元社会价值与精英理念
昨夜雨疏风骤,今早天气凉爽,与三五好友在小店里吃早餐,其中一位父亲是做教师的,时至7月,本来聊起教师找个行当在放暑假,让我们这些奔波在饭碗边缘的人羡慕不已,朋友A讲到现在教师找个行当也不好混了,学生比老师还霸道,不能打、不能骂,不好教。朋友B发表言论,表示现在的政府教育部门管的太严苛了,学习国外,有点偏颇,国外的富人阶层也是要孩子补课、学钢琴,学习很多东西的,这样才能有更好的发展。因为年龄原因,我是接触了很多孩子教育问题的人了,周边的朋友、同学,都到了这个阶段,听的多,我对这个孩子教育,速来有些看法,和朋友们发表了一些我个人观点,结果语不惊人死不休了。
其实本身没什么,我相信,我的观点应该是普遍的观点了,这里重新说一下,有机会让没这个想法的人知道,但是我不试图证明我的正确性,因为我本身并没有信心保证它100%正确,只是给一条其他的路而已。比如日本的黑社会也要招聘一样,路好不好你自己看,但是多给你一条路。
为了避免文章过长,精炼一下,首先老师不能打学生、骂学生,这其实是在中国传统文化基础上一个大的进步,浅显的,从教育技术上,难道中国几千年的人才全是打出来、骂出来的?显然不是,打骂并不是教育人才的必要手段,只不过是我们的老师在面对大量的学生时,没有精力、能力之下的一个有效手段而已,在中国古代,我们可以看看至圣先师孔子,其实是不打学生的、也不骂学生的,因为他教的学生少,而且都是成年人,说孔子弟子千人,但跟随他一起游历学习的也就数人,而且他是一生教了千人,我们学校教育的老师,一年就要教几百人的课程。所以说,打骂是学校教育的产物,而且是低水平学校教育的产物,并不是中华文化流传下来的。中国古文化针对老师的,应该是传道受业解惑。
在深入一些从现代的一些观点来看待,我一直有一个资本主义观点,学生花费时间与金钱来到学校,老师接受我的学费来为我服务。当然这个钱也许是学生的父母先交税到国家,在有国家组织学校老师来教导学生,总之老师的工资是来源于学生的,如果没有学生也就没有了老师,所以难道二者之间的关系难道至少不应是平等的吗?如果是平等的,那你为什么,有什么权利去打一个学生?新闻报道中,难免会说一些老师虐待学生,我想这是事实的,因为人本身就隐藏着暴力倾向,其实每个人都有,只是在文明的环境下,你是否有这个机会去暴露而已。所以谈不上每个老师打骂学生都是善意的。如果是个人暴力种子发芽了,这种还好处理,作者要关注的就是这些善意的打骂。
“我打你,是为你好”老师、家长,都会说这个话,他们也确实是为孩子“好”。问题不是出在真诚上面,而是出现在这种精英价值观与多元社会价值观的冲突上面。
问几个直接的问题,第一,什么是好,这个问题谁来定义?本精英主义教育熏染的父母、老师,是否有权利帮下一代去定义未来的生活、定义什么是好的。这个问题不是中华民族特有的,70、80年代的美国早就应对过这个问题,那时候也是精英主义泛滥,但是也有“垮掉的一代”出现。有人愿意奔波在华尔街,流连于灯红酒绿,也有人愿意流浪街头,风餐露宿。一个孩子对母亲说,他想去流浪,那样好酷,美国的目前会说他疯了。同样的问题,换在今天的中国父母来回答了。不管你怎么看,中国的精英们应该注意到的是,多元社会的来临,而且,我奉劝中国的父母老师摒弃精英思维。(虽然这不容易,但多思考下总应该做得到)第二,我们是否可以把选择权交给孩子。这似乎是个问题,也似乎不是个问题。常见的思考是,孩子还小,没有判断、决定未来的能力,所以要父母为其铺好路,做好准备工作,但是孩子总会长大,当他能自主决定时,他是否就会走你为他准备的路?你为他做的准备到底是基石还是障碍?很多父母送孩子去学钢琴、绘画,当然我相信多半是功利心在驱使,但是我相信多数人的判断是基于今天,或者父母自己的经历和期望,你是多么的希望在社交场合能弹一首动人的钢琴曲,让更多的人投来羡慕的目光,也许能有更多机会,也许是一段邂逅呢?但中国人的社交,饭桌和麻将桌远比钢琴应用的更广泛、更重要吧,为什么不见此类的培训班呢?也不见父母、老师言传身教?所以,我们在用一颗很功利的心(或外壳)在教孩子一个很浪漫的事?我们其实并不关注实用性?当然,我认为这是普通父母,中国的一些家庭恐怕还是教导孩子社交方面的知识的,我们一般叫他们富二代、富三代等等。但我们今天讨论的是大众话题,就不针对少部分人来讲了。
谈点教育之外的话题,就是你能接受孩子平庸吗?这也是一个似是而非的问题,你想想,你自己不平庸吗?那为什么你就不能接受孩子平庸呢?我家孩子,5岁了,十以内加减法基本靠手指,见到吃的、玩的就跟小狗一样扑上去,一天傻傻的,但是这难道不好吗?我负责把她健康的养大,教导她怜悯、同情,以后的路考她自己去选择,是成为社会精英,还是一个街头混混,我都无能为力,我把选择的权交给她,不对,实际上选择权一直在她自己手里。每个人的人生不都是这样吗?这种对人生的选择权是社会的文明,而包容各种选择,本身就是文明。
谈点社会学观点,给读者看些精英主义的片面。精英主义无非认为只有精英才是社会的推动力、引导者,也是社会上财富占有比较多的,自然这些人过的也比较好。先不说,什么才叫过得好这个依赖于个人价值的观念,就按照精英主义的思维走,其实真正引导社会的其实不是精英,而是疯子与偏执狂人。因为我们不懂得学习,我们就按照自己的理所当然去设想,读一读人物传记,历史上的哲学家、经济学家,他们的成功并不是体现在财富上的,当然他们中间确实有些人广有资财,但是他们的成功不是依赖于财富,而是他们的偏执,他们能够撼动世界,引领数百年,是因为他们的思想。精英服务找个社会,而理想主义者才引领社会。精英得到的财富回报是有的,这是他们为社会生产、操劳应该得到的,而且与他们的付出比,这远远不算什么。有很多人说女强人、女企业家不幸福,就是类似的例子,只是女人的不幸福更愿意说出来,也更能引人注意罢了了,男强人、男企业家的不幸福,则不是茶余饭后和媒体的好谈资罢了。女人因忙于事业失去了婚姻和家庭叫不幸,男人忙于事业失去了婚姻和家庭叫欢心,一定会有人愿意把你想成或者塑造成有钱的花花公子,所以他们的痛苦与不幸,就变成了一种幸福。而普通人,那些懒散的人往往才是社会进步的获益者,他们付出的少,而有更多精力和时间去享受自己的生活,虽然精英们有条件让各种各样的医生围着自己,享受更好的医疗条件,但是他们的人生寿命不一定就比普通人长。至于财富,这个普通人最羡慕精英阶层的因素,却一是一个地地道道的虚假光环,社会财富之所以向精英阶层去汇集,并不是让他们去享乐,而是让他们去投入、投入在投入,生产、生产在生产,去创造更多的财富,精英们拿到1000个亿的资金,想的不是去消费,而是生产、投资,如何去赚取更多的钱,假如他们去建设一个汽车工厂,又赚取了很多的钱,但凡仔细思考一下,你就明白,精英阶层拿走的是一堆纸币,拥有的是一个数字,这些财富更像是一个荣誉,而社会拿走的是可以使用、享受的汽车,是真正的财富。当然,作为个体,精英阶层当然可以使用手里大量的货币,但一个人能够消耗的毕竟有限,我一万的存款,你有一千万的存款,我们的肚子能吃掉的馒头是相差不多的,当然,有一万存款的人在街头吃馒头,有一千万存款的精英在豪华的酒店吃馒头,有专业的服务人员,但是这就是精神层面了,撇开这个不谈,其实精英阶层消费是有限的,而且他们的乐趣也不在于此。相比,最奢靡享受的,是那些社会中不劳而获的阶层,如地主或者暴发户。
因此,是否去做一个精英,就不是一个必然的问题,而是一个可以选的事情了。中国人,中国文化是最讲究实际的人种和文化,我们没什么死后的文化,因为我们的死后只有18层地狱,活人才能修仙修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