杨绛先生说:“我原是父母生命中的女儿,只因为我出嫁了,就成了钱钟书生命中的杨绛”
唯有身处卑微的人,最有机缘看到世态人情的真相。杨绛先生一生从容的走来,一生又平静的离去。她经历了半个多世纪的坎坷和磨难,看到了中国最惨淡最黑暗的时光,家仇国难,新仇旧恨,仍然没有磨平眉角。心若淡定,便是优雅,这是对她一生最好的诠释。
杨绛父亲杨荫杭,是一个出洋留学受过教育的知识分子,父亲一生刚正不阿,在家乡创办励志学会,全身心的投入到轰轰烈烈的革命浪潮之中。而母亲是一位性格温婉的南方女子,说话柔声细语,做事让人安心。慈母严父的形象,造就了一生的杨绛。
后来,杨绛与同学的表兄相识,不经意间,摩擦出了相爱的火花,他就是钱钟书。当初钱钟书就给杨绛题词相遇的第一面“颉眼容光忆见初,蔷薇新瓣浸醍醐。不知腼洗儿时面,曾取红花和雪无”。不久后,两人就开始了正式的交往和相处。最后钱父一锤定音,说出了“实获我心”的真心。此后,钱钟书和杨绛两人心意已定,心甘情愿为彼此付出,不问你值不值得,爱就是全部的理由和希望。
钱媛的出生给他们两人增添了幸福,但此时山河破碎,风雨飘摇,慈母突然离去,日军侵占我们中华领土,让他们寝食难安,最终决定带着钱媛一起回国。直到见到父亲的那一刻,杨绛百感交集。看着苍老的父亲,她心疼至极,沧海桑田,一切都不如从前。
世间好物不易牢,彩云易散琉璃碎。1944年春,父亲突然离去,杨绛接受不了这个现实。父亲这个角色,子女继承了他的血脉,也承载着他的精神。父亲对杨绛的影响是深远的,但说她不爱从政就受父亲的影响。多年以后,杨绛写下《回忆我的父亲》,以此缅怀曾经的爱和希望。她不愿意忘记任何与父亲有关的片段。之后又经历了女儿的离世。1998年钱钟书也与世长辞,杨绛亲自为钱钟书做了“花篮”,放着勿忘我和玫瑰,寓意“不要忘记我”以及“我爱你”
杨绛先生在《一百岁感言》里说“在这物欲横流的人世间,做人实在够苦。不同的是,有的人一经历风霜便如同风中的麦子,一吹就倒;有的人历经一世凄苦,却总能乐天安命,活的平静从容。这其中的差别,便在于你是否懂得用一颗豁达的心,去慢慢填平生活的苦难与疮痍。”
正如有句话所说“黑夜前行人,不妨抬头看满天繁星;风雨如晦,那就享受一蓑烟雨任平生”。
用杨绛先生的话做结语吧:望远处是风景,看近处才是人生。唯愿此生岁月无恙,只言温暖,不语悲伤。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