朝圣的路上

今天读到了一段有意思的话:

    “古人秉烛夜游,良有以也。”若以及美于潘安,则出无伤;否则,以吾之容现于当衢,则恐惊人。故自当以书卷为伴,弃因险以远则不敢至之怯,慕“拥火以入之勇”,醉“木欣欣以向荣,泉涓涓而始流”之美……畅游书海以极夫游之乐,如此,以帝位予我,亦弃之也,岂以一冕而弃心神之逸?

  大意是:

“古代的人秉烛夜游,的确是有原因的啊。”如果认为自己比潘安还英俊潇洒,那么出来走走也没什么妨碍;否则,凭借我这面容出现在街市上,就恐怕要吓到人了。所以,我自己应当把书卷作为伙伴,消除掉因为危险而遥远就不敢到达的怯懦,仰慕“拿着火把进入”的勇气,陶醉在“树木欣欣向荣,泉水缓缓流动”美景之中……畅游于书海之中来穷极天地之间的快乐,像这样,即使把皇帝的位子给我,我也会弃置不顾的,难道我会因为一顶皇冠就抛弃精神的悠然闲适吗?

这段话告诉我们两个道理:

第一,长得丑就不要出来吓人了;第二,人丑就要多出书,在书海里畅游,极尽天地之间的快乐。

蓦地惊觉,我这个丑人也似乎好久没有读过正经的书了。整天忙忙碌碌,又不知忙些什么,偶尔看些闲适的小说,似乎燃尽了我写文的热情,忙只是借口,再忙也该继续我的“朝圣之路”。

曾经加入过一个公众号原创作者群,群主是一个公众号做的较成功的角色,对于大部分在纠结疑惑的怎样才能够提高公众号的关注度问题时说,你自己要明确你的读者是谁,你的文章会对谁有益。

这个问题,其实,我没有想过。

周国平的《各自的朝圣路》的开篇序言里就写到:

托尔斯泰年老的时候,一个美国女作家去拜访他,问他为什么不写作了,托尔斯泰回答说:“这是无聊的事。书太多了,如今无论写出什么书来也影响不了世界。即使基督再现,把《福音书》拿去复印,太太们也只是拼命想象得到他的签名,别无其他。我们不应该在写书,而应该行动。”

而周国平自己也写到:

近来我好像也常常有这样的想法。看见人们正以可怕的速度写书、编书、造书、“策划”(这个词已经堂而皇之的上了版权页)书,每天有无数的新书涌入市场,叫卖声震耳欲聋,转眼间又都销声匿迹,我不禁想:我再往其中增加一本有什么意义吗?

可是,我还是往其中增加了一本。


我如此为自己解嘲:我写作从来就不是为了影响世界,而只是为了安顿自己——让自己有事情做,活得有意义或者似乎有意义。

面对网络上铺天盖地的快餐式的网文,我也赞同这种做法。我相信也有相当一部分和我一样喜欢在闲散的时间读读写写的人,不为影响别人,只为让自己的文字有安身之处。

读书,无疑也是一种朝圣。在这条朝圣的路上,可能没有同行者,要自己走很长很长的一段路,要经历孤独,要忍受无奈,但至少我们在行动,在一步步的走近自己朝圣地。也许我们穷极一生,也无法到达心中的朝圣地,但是,带着希望的生活或许才是最让我们陶醉之中的。

最后编辑于
©著作权归作者所有,转载或内容合作请联系作者
平台声明:文章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由作者上传并发布,文章内容仅代表作者本人观点,简书系信息发布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