缺乏训练的运动员不可能在竞技场上获得理想的成绩,同理,写作也是需要训练的一门技艺。
有段时间,我爱把头天晚上的梦境记录下来,因我很少做梦,更显珍贵;
有段时间,我爱写影评和书评,有时为了写一篇评论,需要花费数倍的时间和精力去查资料,想角度,一句话的停滞甚至导致全天的进度都无法进行,那种痛苦让我明白,写作需要1%的灵感和99%的努力;
所以许多时候,我逃避这种痛苦,于是荒废着,停歇着,也就实际意义上的,在写作这件事上倒退着。
无他,唯手熟尔。一万小时理论,放在写作上同样适用。
回想最初爱上写作,是高二抑郁症的期间,半个学期,写了三本满满当当的日记本,后来从休学状态恢复后,还继续写了三本左右,我称之为博客,因为不单单自己写,也会和同学一起交流,那些稚嫩却不乏力量的闪烁,用语文老师的话说就是,我的文字里“很多思想让他兴奋,而很多情感则让他不安”。那是黎明破晓前的混沌,亦是写作种子的萌芽。
后来,到大学,到毕业,再到一个人背包上路,被孤独环绕,那种孤独,是人生天地间的茫然无措,无人慰藉,唯有寄托于文字,诗歌,以期弥补精神力场的巨大荒芜。而这条路,我认为是卓有成效的路。因为先天的缺失,从而对世界有着更多的渴望,对情感有着更敏锐或敏感的捕捉。
直到投身文字行业,把兴趣转为职业,现在回看,当初觉得苦熬过来的时光,以及随后闪现的光芒,都是年少时期的无处发泄的热情的附庸,而并非对写作这项艺术的虔诚追求。
再浮沉数年,来到了二十几岁的尾巴。想起风流折堕岁月中的有一年,我在香港街头,和一个算命先生闲聊,他说我长了张马脸,步伐很快,天赋异禀,但缺乏恒心,总是半途而废,如果能克服这一点,前途不可估量。
而这一点,是致命伤。
那时的我只有隐隐约约的赞同,而后来的人生轨迹,则结结实实的印证了他当年这句预言或者说箴言。
工作生涯,兜兜转转数年,前年底,重新“彻底”回到文字岗位的时候,我醒悟了,再也没有一条路像这么明晰,发令枪第一次响起的时候,我抢跑,没被发现,沾沾自喜,因为得来太易,放弃也如影随形。
所以第二次,又站在起跑线时,再也没有侥幸的心理,抢跑就会被直接罚出场。荏苒再续,规则在完善,时间窗口在收紧,终于明白,写作这条路没有捷径,技巧、天赋都不如坚持与勤奋来得重要。
但有醒悟,和真正置身其间的“日拱一卒”,还是世界上最遥远的距离。写作有时是情绪的表达,有时又受制于情绪而无法畅快地表达,写完,删除,再写,再删,这种原地踏步而时间流逝的惴惴不安,时常相伴。自认为一直以来都勤于“消化吸收”,每天都在大量的阅读,也有足够的想法和思考,但难以保持专注,周遭总有形形色色的“诱惑”,夺取着自身的注意力,以及投入到写作创作的精力。明白人性弱点在自身的体现,虽然也在逐步培养“延时满足”的能力,但仍觉遗憾和有待突破的空间。
因此,当自律的内驱力不足的时候,外力的推动成了良药。实践下来,效果斐然。不说提升了多少自律,起码,早起已经成为了习惯。
感谢千字营,这股外力,来得恰到好处,恰逢其时。
站在30岁的尾巴上,我明白了写作是一场长跑,平时从不锻炼的人,不可能以竞技者一样的速度跑完马拉松而不猝死的。我要做的,就是每天多跑一点,再多跑一点。无论周边的艰难险阻,无论有多少同行者,认定了的路,坚持下去,终有曙光。
不服就写,生死看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