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经典,就是和大师对话交流,读不懂没关系,那是因为自己境界不够,只要不断地读,慢慢就懂了。
——东叔
01
俗话说“少不读水浒,老不读三国。”
名著的阅读,我们似乎都了解它的重要性,可到头来名著还是被剩下了。
记得高一语文课上,老师讲到林黛玉进贾府那一章,老师课前问起班上有没有完全读完红楼梦的,我当时印象深刻,毕竟自己也是没有读完的那一拨里。
当时只有一个男生默默地举起了手,还悠悠地说了一句“我只读完青少版的。”紧接着便是全班的哄堂大笑。
其实我们哪有什么资格笑他呢,毕竟我们也是那群置“名著”若罔闻的人啊。
高中浑浑噩噩了三年,但那一节课倒是给了我之后认真拾起每一本名著的契机。
02
本以为大学里我便可以接触到更多精通名著古籍的人了,不久前有幸在学校里去听了一场红楼梦的相关讲座,可以说是座无虚席,我全程站着听完,虽似懂非懂但也为能接触到那么多文化人而沾沾自喜。
但讲座结束后,我发现大多来听讲的也不过是为了盖完学院的作业印章,真正的书粉真是少之又少。心中突如其来的惆怅更是难以言说。
名著被剩下了,它为何被剩下了?
有人说名著就是放在书架上但永远不会碰的那类书。
有人说西方名著角色名字太长,记了几遍愣是没记住。
也有人说原本以为名著神圣而不可揣测,可读完后却又是云里雾里不知其所云,倒像是浪费了整本书的阅读时间。
更有人说比起名著里那些几百年前亘古不化的旧时代思想,倒是新时代的网络小说更符合自己的阅读需要……种种说法层出不穷,随着信息化时代的发展,人心的浮躁程度可见一斑。
名著似乎被这个时代所剩下了。
03
明明名著所包含着的是名家大家所要传达给后人的优秀文化思想,明明名著所包含着的是沉淀千年的悠久历史,可越来越多的中学生大学生社会青年却还是更乐于投身到快餐式的文化消费里,对博大精深的名著不闻不问,却对千篇一律的仙侠文网络文甚至于公众号每日每夜不停息的鸡汤文养身文沉迷不已。
对于这样的发展态势我实在很担心未来的孩童成长环境即将要被太多的鸡肋信息所吞噬掉,而他们再难以感受到过去手捧一本中国古典小说的那份喜悦与感动。
我认为名著之所以为名著那便是有着能引发人们思考和共鸣的意义所在,它或许有着不同于当代人的理想化世界观,可却也有着不少不同时代背景下平凡人士的卓越追求。初读或许乏味枯燥,可沉下心来细翻也不失为一部部人类经典。
我不少次翻看如今风靡的一些网络小说,我反倒觉得它们不过是披着糖衣的再生品,不少的故事套路,角色设定都是过去名家经典玩剩下的,我很好奇现代人难以接受最原始的内核创始者,却能够对后世的诸多改编稀松平常地接受。
错过名著,你不单单是错过了上百个好故事,你也可能错过了一个又一个让你迈向成功的关键契机。
04
名著之所以为名著当然还在于它那深不可测的精神价值,它们就像一箱箱宝藏,需历尽千帆,方能取得名著之真经,如果这般考虑,晦涩难懂的文字也不过是最开始一道稀松平常的关卡,毕竟真正要读懂读透一本名著,你所收获和付出的都要比之想象中的多。
在这纸质书濒临结束的时代,现在的人们更像是温室里的花朵,对知识少了那几份热衷的渴求,日复一日的快餐式生活方式消磨掉了人们那仅剩不多的耐心。
现代人似乎更宁愿刷起层出不穷的app都不愿在书架上拿下一本积尘满满的名著。
少些浮躁,多点耐心,我们对于名著并不是缺少智力上的理解能力偏差,我们缺少的是对过去时代的感知与交流,缺少的是文化灵魂上的沟通。
我们总是埋怨着名著的晦涩难懂却又不肯多花几分钟去了解下每一本名著背后的时代背景或者站在作者的角度尝试走入角色的世界观中。只是几个冗长难记的名字却让我们错过越来越多的好书,止步于知识的彼岸。
如今的我也依旧在图书馆的浩瀚书海里继续着我的读书之旅,我想每一本名著的阅读都是一趟美妙的旅程,我相信还有更多的精彩在不远处等着我的关顾。
所以,拾起你身边的那本名著吧。
它不该孤独寂寞,而应是时光的宝藏。
多些耐心,细细品读,你会看到更加广阔的世界。
-EN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