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嗡~嗡~”小婷的手机震动了两下,她瞥了一眼,眉头一皱,是家长群的消息。小婷有一个在上初中的儿子,家长群里老师每天都会发一些辅导作业或学校的通知,忙碌了一天的小婷每次看到这些消息都会头疼,其他家长的秒回复也会给小婷无形的压力,小婷很想无视这些消息,但是她犹豫了一下,还是拿起手机查看了消息,字斟句酌进行了回复。
我们每个人都和小婷一样有这样或那样的“不得不”,也许是早上闹铃响了,睡眼朦胧按掉闹铃,不得不早起上班;也许是去到公司,不得不开无聊的晨会;也许是到了下班时间,不得不留下来加班完成领导布置的任务;也许是晚上回了家,不得不辅导孩子写作业...我们都希望人生过得潇洒恣意,无拘无束,不用去做那些不愿意去做的事情,可是理想很丰满现实很骨感,有很多事情我们不愿意去做,却觉得迫于现实和无奈自己“不得不”去做。
做自己不愿意去做的事情是极不愉快的,为了缓解自己的不愉快,我们可能会抱怨,“要不是因为...我才不用...”或者”都怪..害得我....”,我们企图把责任推给外界,好像这样自己就会轻松了。就好像小婷一样,她觉得都是因为老师要求家长这么做,自己才不得不回复。都怪其他家长,大家都回复害得我不回复不好。把责任推给了老师推给了其他家长,小婷就会愉快了吗?并没有,每次只要看到家长群有新消息,还没打开,小婷就开始烦躁了,看到消息之后还要强压自己的反感去回复消息,甚至在做通知里要求的事情,例如辅导作业,提醒孩子学校的通知也是带着情绪的。所以抱怨不但不能解决问题反而会影响我们的心情,加深我们的怨念和不满。
那对这样一件我们不乐意做却觉得自己“不得不”这么做的事情,我们该怎么办呢?马歇尔.卢森堡博士的《非暴力沟通》这本书里提到一个方法叫用“选择做”代替“不得不”。这个方法包括三步:
(1)列出行为,确定这件你不想做却认为自己不得不做的事情;
(2)确认选择,在这件事情上加上“我选择做”,这步是把选择权放到了自己手上,变被动为主动,实现自我掌控;
(3)确认原因,在我选择做这件事后面写上“是因为我想要…”。这步能帮助我们理清自己的需求,当我们知道自己这么做是为了实现自己的某个目的之后有一种非常神奇的效果,你一下就释然了,因为我们这么做并不是因为外界,而是因为我们自己。
在初次使用这个方法时,很容易在确认原因时使用反面原因或外因,例如小婷认为“我选择在家长群回复消息,是因为我不想让其他家长或老师认为我不关注孩子”,这里“我不想让...”是从反面出发,如果从正面出发,可以改为“我想让其他家长或老师认为我关注孩子”。而即使从正面出发,这也是一个外因,确认原因需要内观,向下探索自我真正的需求,可以持续问自己为什么。例如小婷可以问“如果老师或其他家长认为我不关注孩子,那又怎么样?”“那我的孩子可能在学校会被边缘化,而且他也会觉得我不关注他。”最后小婷发现她真正的需求其实是希望孩子能感受到自己对他的关注,希望孩子有一个健康成长的学习环境。当意识到了这一点,小婷一下就释然了,再面对家长群的消息也不再那么排斥,因为她知道她这么做是为了孩子。
有的小伙伴可能会有疑惑,“我选择法”难道不是在自我催眠,帮自己找个理由好让自己好过吗?书中的一句金句送给大家“不论你选择做什么,了解自己为什么要那样做。”,“我选择”这个方法并不是自我催眠,而是一个内观,一个自我探索的过程,能帮助我们掌控自己的人生。有些时候我们稀里糊涂就去做一些事情了,然而并不知道为什么。当我们使用这个方法向内探索知道自己为什么做这件事后,如果为了实现这个目的还有其他方法,而现在这件事是自己特别不愿意做的,我们就可以放弃这件“不得不”的事情。例如作为一名医生的马歇尔.卢森堡博士,当他意识到自己特别不愿意写的临床报告是为了钱之后果断放弃了写临床报告,因为他可以通过其他方式来获得收入。
“我选择”这个方法能帮助我们理清自己的需求,理清之后无论是我们承担起做这件事的责任,不再埋怨外界,或者放弃做这件事,我们心情都会和之前不一样,这才是爱自己的方式。“不论你选择做什么,了解自己为什么要那样做”,让我们自己握紧人生的方向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