依据史特金定律,任何事物中的百分之九十都是垃圾,而剩下的那珍贵的百分之十又往往被错过。若用这样一个定律来描述我们的业余时间,恐怕根本找不到它被埋于何处。
自媒体泛滥的时代,娱乐、自嗨、炒作、推销等等形色各异,绝大多数参与者在制造垃圾方面都贡献着自己的力量,其中有些人制造的更多些,不仅跨界而且还具有杀伤力,比如在社交媒体上不断上演的在现实世界中遭到反对的行为的那些键盘侠们,隔着屏幕大行其道、肆无忌惮!
屏幕外的看客打发着不痛不痒的业余时间,弹指几个小时忽然而过,我们知道一天是由三八构成的,不是八卦而是八小时工作生活、八小时休息睡觉和八个小时业余时间。众生的差异往往取决于对业余时间的塑造,对此爱因斯坦早已给过忠告。
有人说,一个人的格局就看他闲下来的样子。看来如何安排业余时间,决定着一个人的人生志趣与品味。
业余时间应是安放本心,回归一人一世界。没有人学过也从未见过任何指导浏览或理性消费社交媒体的手册指南。其中,公众阅读在大多数人的业余时间占有一席之地,必要以最大程度地获取有意义的内容为依归。
大抵上,公众号是座现实和理想之间的桥,站在上面的人想往哪走,终究是由个人决定。任谁也不能搜集所有证据、完备所有观点,总是局限于过往经验和思维视角的。之于个体而言,凡助力读者正确解决问题,作深刻而全面的思考的公众阅读皆是可爱的。
人不可能只活着却不去表达他的生活,而这一表达的各种模式就构成了一个新领域。我们把自为的内容和有为的形式赋能于公众号这座桥梁,将建设自己世界的力量,和建设一个“理想”世界的力量合二为一。
生活的方式从来就没有“一刀切”的模板,不是禁锢思考,将自己的价值观强加于人贻笑大方。每个人各谋其事,找寻自己观看世界的视域,过好自己的生活。
每个人虽是不同,但也没有人是座孤岛。人是社会性生物,我们在与他人的各种关系中受益良多。一人一世界,分享彼此,就是丰富人生,丰富世界。
无论我们从属或者认同哪个群体,毫无疑问的是:若能更多地关注我们在与他人关系和共同经历中获得的反馈,而不是将我们所有的意志建立在社会生活建构上,可能会更快乐些。简言之,生活不是单向的,适当地考虑我们的行为对他人的影响。
命运就像中彩票充满随机,不平等是必然的。然而,有些人为了不知能否实现的愿望,豁出了一辈子,有人笑其蠢,可作为过客一般的生命,这样不值得吗?哪怕我们在社会中的地位已被预设,由不得自己,其实自由意志真如想象中那般自由吗,亦未必。
在成人的世界里,除了工作和家庭之外,在业余时间里总还有一些期待,想要负起责任。不管是利己还是利他,总希望在生活这幅丰富的画布上,画出属于自己的独特色彩。
正如文化哲学创始人恩斯特•卡西尔所说:人是不停在寻找自己的生灵,一个在他存在的时时刻刻都要仔细审查并探究其存在状况的生灵。被人念起或活在别人的记忆中并不是我们的人生目的,所以,打造我们无处安放的业余时间,让似水流年里有越来越多的美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