威廉·福克纳在《我弥留之际》一书中的语句中提到:我们其实是没有权利和资格去评价一个人是不是疯子,同时人们关注一个人时,主要在于多数人如何看待他的行为,这也是《局外人:越轨的社会学研究》中开篇提到的。这让我在一开始阅读这本书的时候,就产生了好奇,也对越轨这一概念有了基本的了解。
所以怎样的规范应被执行,怎样的行为应被视为越轨,以及什么样的人会被认为是局外人?这是我在阅读整本书中所思考的问题。
谁是局外人:
人作为一个群体处于社会中,都有相应的群体规范来制约和衡量他们。这些社会规范对各种事件与行为做出定义。人们依据这些定义对一些行为进行评价和考量,会对行为评价正误。当社会规范得以实施后,人们对那些违反规范的人排斥,并且觉得他们是异类,是局外人。但对于那些被规范定义的局外人来说,认为自己的行为并没有脱轨,并认为那些遵守社会规范的人才是局外人。
何为越轨行为:
越轨的核心内涵是越轨是被社会创造出来的。社会群体通过制定规范使那些不符合此规范的行为成为“越轨”并通过对规范的实施和执行将“违规者”标签为局外人。
举例说明:
以吸大麻者为例:一个偶尔吸大麻的人,可能开始会在不断吸食大麻的过程中得到满足感和快乐。这种不断追求大麻带给的愉悦感和刺激,在已知或既有的经历之上形成了一个固有的习惯。但是他们会发现这种追求是永无止境的。于是吸毒者尝试戒毒,他们的动机往往出于想要让一些他们重视的人改变对自己不好的看法以及不再陷入追求刺激的“漩涡”中,但是往往他们也会沮丧的发现,即使在成功戒毒之后,人们依旧会将他们作为吸毒者来对待,改变越轨行为的恶性循环的困难症就由此而来。
所以,一个行为是否属于越轨,取决于人们如何看待它,对它采取怎样的反应。但人们对于某一具体行为的反应会不断变化,变化有可能随时间的推移而产生一个被认为具有某种越轨行为的人在不同的情况下受到他人的包容程度会有所不同。例如同性恋,在我们之前的观念里,同性恋就认为是越轨行为,但随着社会的发展,如今人们已经在慢慢接受并且适应这一群体的出现。
越轨是社会发展的产物,对局外人自己来说,自身的行为并不属于越轨行为,之所以称之为“越轨”,是这个社会对其行为的评价和判断。因此,越轨”行为需要我们重新思考和衡量。当前社会日趋多元化 ,人们对于越轨行为以及局外人的宽容度提高了,社会作为一个整体,只要不影响身边其它群体的生活和利益对社会不造成危害其行为都是社会的一部分不能用“越轨”来定义。
在此我想起了《人类简史》中所提到的,社会约定俗成的认同是真的存在吗?因为人们处于社会之中,受到各种因素的影响,很多行为被定义,很多特殊群体被带上标签。在马尔库塞《单向度的人》中提到的,在现代发达工业社会中,整个社会无一例外地只存在单一的价值取向,单一的判断标准。这种单一的价值取向,判断标准被社会中的人们所接受,并以此为标准,衡量社会中人的行为。一切都被定义好了,也是令人无法辩驳,一切也都是合乎标准理性的。正是这些合乎理性的定义将人变成了“单向度的人”。其实,正如局外人的定义理解,我们将脱离社会规定,不按标准出发,走不“常规道路”的人称为“局外人”,但其实,在这些人眼中,我们这些遵守社会规则的人,才是与他们这个特殊群体背离的“局外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