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只有通过写文章,才能按部就班地思考问题”,村上春树在他的《我的职业是小说家》这一书中说。是的,脱离了文字形式的思考毕竟是有限的。所有想不明白的,都可以写明白。人的大脑活动无非分为两种,一种是“形象”的思维活动,比如说想象某个画面,某个场景。另一种则是“逻辑”的推演活动,比如说,从A推到B,再从B推到C,再从C推到D……“形象”性的思维活动虽然直接而美好,但是却无法向前推进或无限地向四周延展。“逻辑”的思维活动虽然能通过层层递进的思考来帮助我们走的远一点儿,但是它容易断掉。比如说刚刚举的例子,从A推到B,再从B推到C,再从C推到D……一直推到H的时候,之前的A和B和C或许早就被遗忘了。
所以,大脑的“形象”性思维活动和“逻辑”性推理活动都有着极大的局限性。而文字,恰恰能弥补大脑的这两处短板。文字能将我们既有的思维成果显现出来且永不消逝,然后我们就可以在这一“既有成果”的基础之上不断推进。所以,无论是读书还是写作,往往都能帮助一个人捕获一些新的发现。若某人找到了一个适合自己的写作模式,那他的思考能力或就已经远超常人了。
我想,这就是村上春树所谓的“我只有通过写文章,才能按部就班地思考问题”吧。
在《我的职业是小说家》这本书中,村上春树谈论了很多问题,既多且杂。但我读完之后,隐隐约约地觉得大概有一个主题是贯穿始终的,这个主题就是——关于文字的意义。
这个主题,恐怕也是许多知识从业人员都曾思考过的问题。我们不妨一起来看看村上春树是如何回答这个问题的。
文字,能帮你重新回到过去,书写时,“平时忘却的记忆会自然而然地复苏”,这是村上春树在《我的职业是小说家》中提到的另一点关于写作的意义。过往的经历中,或许总有一些经历足以打动如今的自己。但是,在“微信”、“抖音”、“今日头条”……那些浑身解数的招揽之下,这样美好的记忆或早已被深深地埋没了。其实被埋没的,不仅仅是记忆,也有“自我”的一部分。失去了“自我”的人生,虽然表面上载歌载舞,荣华富贵,却没有深层的愉悦,不大有意思。所以,通过文字去找回记忆,其实也是在找回灵魂该有的海阔天空!
写出灵魂深处的东西,“正因为它存在于灵魂的最深处,才能在根本上将人与人串联起来。”每个人在精神和思想层面都是一座孤岛?也许吧。但孤岛和孤岛之间,也能通过文字的桥梁架接起来,这也许就是文字的第三点意义:通过文字向别人展示自己的灵魂,并进而找到和自己气味相投的灵魂,把无数座的孤岛连成一座大岛,让人生少一些空寂与无奈!
当你把自己的灵魂写出来,你已经在一定程度上修正了自己的灵魂。村上春树说:“一切创作行为中或多或少都包含着修正自我的意图。”金庸曾被香港的黑社会威胁,但他在自己笔下的“大侠”们的鼓励之下,并没有屈服。他笔下的人物居然能鼓励他,这真是一件奇妙的事情。如果没有自己曾经写下的文字,他还能感受到“后盾”的存在吗?应该不能。也就是说,是金庸的文字,修正了他的行为。“文如其人”的背后,要求“人”也要“如其文”。这应该是村上春树所谓的“文字对人的修正作用”。所以,村上春树在《我的职业是小说家》中还说了这样的一句话——小说家在创作小说的同时,自己的某些部分也被小说创作着。
除了精神层面的意义,创作对人的体力也是有所要求的。“作家要是长出赘肉的话,就算完蛋了”。创作耗的是脑力,而脑力和体力之间,又有着微妙的关系。所以,有许多伟大的作家都早睡早起,规律作息。什么抽烟喝酒、熬夜纵欲……是灵感的绝佳杀手!
总的来说,写作是一种比较美好的体验,比方说我,自从下定决心每日更新之后,就养成了每隔一周左右剪一次指甲的习惯。因为比较享受把指甲剪掉之后,指尖的肉触摸到电脑键盘时的那种感觉。
最后,引用《我的职业是小说家》中的一段原话来作为本文的结尾:
“世界看似无聊,其实布满了许许多多魅力四射、谜团一般的原石。所谓小说家就是独具慧眼、能够发现这些原石的人。而且还有一件妙不可言的事,这些原石基本都是免费的。只要你拥有一双慧眼,就可以随意挑选、随意挖掘这些宝贵的原石。如此美妙的职业,您不觉得没有第二个了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