斯多葛学派的控制二分法教会我们要区分自己能控制的和不能控制的,这样我们的心态就能平衡很多。斯蒂芬科维博士提出的影响圈和关注圈的区分方式,教会我们要多在影响圈上下功夫,减小关注圈就能减少焦虑的情况。最近在认知方法论中学到了一种新的区分方式,可以把这两种思维串联起来,非常棒。
按照哲学家的分类,我们面对世界可以有三种立场:
1.物理立场:一是一,二是二。比如苹果成熟之后会从树上掉到地上,我们是先看到闪电再听到声音。这个立场下,我们默认认为接触的事物是理所当然,没法改变的。这是不能控制的部分。
2.设计立场:问题的根源在我,不在你。比如说程序员开发了一个软件,报了一个错误跳出了。这个时候程序员肯定认为是自己设计的问题,要想办法改好它。这个立场下,我们默认认为它有一个既定的意图是设计好的,如果不如预期,我们找自己的问题去改变。这个类似于能控制的部分,也就是我们的影响圈。
3.意向立场:问题的根源在你,不是我。比如说孩子在碰到小朋友要玩他的玩具,他死活不撒手,父母就会着急,因为父母的设定是,他应该懂得分享。这个跟前面的程序员思路就不一样,软件出bug了,肯定“我”要去解决;父母觉得孩子应该怎么用,假设不如预期,就是孩子的问题。
就拿孩子的成长过程来说,刚出生的时候,除了哭啥有不能干,拉屎拉尿,喂奶都得伺候着,他一不爽就哭。然而这个时候父母都不会觉得孩子最烦人,因为父母默认认为孩子本来就是这样,是一个客观事实,我们开启的是物理立场。
等到孩子长大一点,孩子有一天突然说了不合适的口头禅,我们第一反应不是批评孩子,而是反思“他是不是从我这里学的?”,自己平时是不是经常这么说。我们归结的原因是到自己身上,想要通过改变自己来影响孩子,我们开启的是设计立场。
等到孩子再大一点,表达也很清楚了,会跑会跳会自己玩了。孩子有了自己的想法,这个时候有一些做法不合我们的预期,我们就容易职责和埋怨,因为我们默认想的是他“应该”怎么样。这个时候开启的就是意向立场。
同一个孩子,从宽容到最后的埋怨,是孩子变了吗?我想更多的是我们的立场变了,意向立场也不是完全负面的,只是它有一个适用范围。因为情绪的失控,导致这个立场越界覆盖了我们对于设计以及物理立场的感知的时候,意向立场才会带来破坏性的影响。
【下一步行动】
孩子是否愿意分享,其实跟孩子大脑的发育有关,物权意识发展有一个阶段。一开始孩子是不知道“借”这个概念,以为东西给了拿走了就不是自己的了。如果有这样一种认知,那么物理立场就会起作用,对于孩子的行为就能宽容很多。
意向立场是值得我们警惕,尽力不被带偏,多学习才能帮助我们更好地区分开三个立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