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识梵高应该是在中学的历史课本上,对印象派既好奇又着迷,那时网络还没有如此便捷,想方设法搜德彪西的音乐,存梵高照片,在2寸屏手机上看梵高的《星空》《罗纳河上的星夜》《露天咖啡馆》《播种者》《麦田》,就是单纯喜欢他们的色彩、轮廓和闪烁着的希望,后来读大学又去找梵高的传记,今天再看这部油画电影,感触更深。
梵高是一个为梦想进击的生命,直截了当。
电影开头老罗兰说,“生活的磨难可以摧毁任何一个强者”,而深刻的孤独和生活的磨难或许正是梵高的宿命。我曾经认为放弃生命的人是因为不热爱或漠视生命,但可能实际恰恰相反,加沙尔的女儿形容梵高,“他欣赏花朵绽放的美好,甚至是地上青草泛起的光泽,生命任何最细微的细枝末节,对于他来说都不曾渺小简陋”,梵高对于生活和生命是有着独特而敏感的体验的,他并不像我们想象的那样离群索居或是寡淡无味,他只是太过孤独,以至于“看到乌鸦都可以使他眼睛发亮”;他只是不被认可,“一个无名氏,一个不招人待见的人,一个从来没有、也不会拥有社会地位的人,简而言之就是比卑微更卑微”;当然压倒他生命最后稻草的还是生活的苦难,他不想成为一个累赘。
梵高于我们普通人的意义来说,梦想的追求更甚于作品的才华。一个敏感孤独而缺爱的Boy,一个籍籍无名的大龄青年,28岁始拿画笔,“即便这样,我真的是这样,总有一天,我也要用我的作品告诉所有人,这个籍籍无名的人心中燃烧的追求”(电影画面背景是播种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