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月26日下午16点,《爱乐之城》在爱奇艺上线。当晚下班回家,处理完各种琐事,洗了个澡,凌晨12点准时端坐在电脑前,开启期待已久的电影之旅。可是,电影播到一半,困意袭人,开始纠结要不要看下去。凌晨2点多,看完整部电影,反倒睡意全无,但心里有说不清的失落。
这部号称横扫了奥斯卡六项大奖的影片,似乎多了点什么,又好像是少了些什么。当然,总体而言,影片风格确实独树一帜,女主艾玛·斯通美得不要不要的,男主瑞恩·高斯林在影片中扮演的塞巴斯蒂安对爵士近乎虔诚的钟爱,也让人心生感动。但是,如此美轮美奂的一部片子却硬生生试图告诉观众,什么叫做现实。
我平时很少看国内的电视剧,看过的国内电影更是屈指可数。并不是我崇洋媚外,也不是因为觉得国内的影片不好。相反,有很多经典的电影,如周星驰的《大话西游》、《唐伯虎点秋香》之类的就看过无数遍。可是,相比之下,我更愿意观看梦工厂、迪士尼和20世纪福克斯的电影,理由很简单,它们出品的很多影片让我相信每个人都有权力追求自我,每个人都可以通过努力活出自己想要的样子。而国内的影视作品中却总有一条若隐若现的道德底线,束缚住了每一个试图展翅高飞的灵魂。
这种感觉一直都有,只是之前总是弄不明白,那个让我觉得不舒服的东西到底是什么。后来,在“道德绑架”一词问世之后,我终于恍悟,国内影片中那个让我不舒服的东西叫做“现实”。而《爱乐之城》让我看来很是心累,也正因为增加了“现实”的元素。
例如,那个可以为梦想穷迫潦倒的塞巴斯蒂安却为了爱情甘愿出卖灵魂,做自己最不屑的商业音乐人。当被女主米娅质问梦想和追求的时候,他一副“我做这一切都是为了你,为了让你的母亲看得起我,你还想让要我怎样”的不耐烦。后来,在两人分手之后,梦想之翼才最终伸展开来。最后,五年的时间,女主成了当红影星,还有了幸福的家庭,男主开了梦寐以求的爵士乐酒吧。影片最后一幕是在酒吧里,两人四目以对,从最初的茫然惊慌,到后来无声的祝福,所有的过去都在电光石火间消逝殆尽。
男人就应该有事业、有稳定的收入,为女人撑起一片天;为了所爱的人牺牲自我是担当是责任;在生活面前梦想永远都得让步;有情人终成眷属,可是最后都输给了现实······这些情节是不是很熟悉?这些标榜着“道德”、“责任”和“奉献”的价值观难道不是国内影视作品一直向我们传达的东西吗?
确实,现实一点没什么不好。看清了生活的真相,或许就能变得精明些,不至于轻易被人愚弄、欺骗,或是伤害了。只是,我们生活中的每一分每一秒都已经被现实填满,生活中的每一个角落都是现实的影子,为什么就不能有两小时的时间,让我们把自己从现实中剥离出来,去相信梦想,去忠于自我,去放飞灵魂呢?
现在越来越多的人推崇“写实”,不管是影视还是文学,似乎只要披上“真相”的外套,都是发人深省的作品。因为它们自诩撤下了生活的遮羞布,揭露了人性的阴暗面。就像这段时间在热播的《人民的名义》,据说是一部“特大尺度”的片子,360度无死角的揭示了中国官场的黑暗及扭曲。
我没看过这部被追捧的热剧,但是,在我读初中的时候看过一部当时也是很火的反腐大剧——《黑洞》。我依然记得当年看剧时为官官相护、权钱当道的黑暗愤愤不平,因为邪不胜正、天网恢恢自觉公道自在人间。所以,我可以理解为什么《人民的名义》会火。
可是,有一天,在某高校办公室人员招聘会会场外,听到一学马克思主义理论专业的研究生在谈论这部剧,从人物到剧情分析得头头是道,顺道还把国内官场的不堪批判了一番。最后,ta把当天的招聘会也给扯了进来,“这个招聘会只不过是一个形式而已。他们那么大张旗鼓的搞这个面试会,只是想彰显自己的业绩,让领导看到自己也在做事。”“不会吧,招聘本来就是大事。”有人质疑。Ta一本正经摇摇头,“你们知道这次面试最低分值是多少吗?”没人出声,于是ta接着说到,“80分。知道这意味着什么吗?”在场的人都摇了摇头,ta有些自鸣得意的说到,“咱们专业都不对口,他们肯定会故意把面试分压低,轻易把我们给打发了的。我看今天咱们都没戏···”在场的人有人不住点头连连称是,有人满脸担忧直骂社会黑暗,也有人暗自庆幸报考了公务员。
我想那天的面试结果出来之后,如果ta没有被录用,会心安理得的把责任归咎于“官场的黑暗”上。因为他相信官场上有太多像高育良那样道貌岸然的伪君子,有无数个像赵德汉那样老谋深算的“老实人”,还有不计其数的像赵瑞龙那样不费吹灰之力就能坐享其成的官二代、裙带户。而这些都是ta眼中的现实。
当然,“有一千个读者,就有一千个哈姆雷特。”不是所有人都会因为经历了现实主义影视作品的洗礼,就变得愤世嫉俗。只是,在现实生活中跌跌撞撞的我,并不希望在夜深人静独自面对电脑的时候,还要去面对那么多沉重的现实;相反,我期待在看完一部影片之后,会突然发现生活原来可以如此美好。唯有这样,在真正面对生活的不堪的时候,我才可以闭上一只眼睛,用心去感受生活中的美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