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历史精神是什么?在第一讲中,钱先生指出:凡属历史生命和文化生命,必然有两种特征,一是变化,一是持续。我们中国的文化生命,则在持续中有变化,在变化中有持续,而中国历史精神有“求其变”和“求其久”,两个精神,这才是“历史的真精神”,因此“鉴古知今”和“究往穷来”才是史学的精神。
钱穆先生在《中国历史精神》一书中自觉地运用了辩证法去看待历史,才找准了我国历史精神,他深刻地指出历史是静中有动和动中有静的,中国有悠久的历史,有自己的民族特色,这是历史中的静,是不变的。但是,中华文化之所以有旺盛的生命力,最重要的一点是中华文化能够因时而变,不断发展。如果固守传统而不知变化,就会在僵化中失去活力,从而被历史淘汰。如果没有自己的传统,找不着自己文化中最优秀的因子,那也会在变化中失去自我。
我们对待自己民族的文化,要看到自己民族文化之所以能够传承五千年的原因,从而树立高度的文化自信,才能够正确对待本民族的文化,把住文化根脉。我认为,中国历史精神的最显著的特征,是我们善于学习,并且能够在学习他人的过程中不迷失自我,能够坚持自己的优点。中华民族是善于讲辩证法的,从《周易》的“太极生两仪,两仪生四象,四象生八卦”世界图景的解释中,我们看到了变化是常态,刚健是民族品性,那蕴藏在静与动中的是民族伟大的创造力和变通力。
史书典籍是中华文化一脉相承的重要见证,而史书典籍又是历史精神的载体,我国自古以来就有重视历史的优良传统,几乎每朝每代都会设置史官,正因为如此,中国人最会从昨天吸取教训,最容易积累历史智慧。“在世界各国家各民族中,中国是一个最爱好最尊重历史的民族”,现在“我们知道,要灭亡一个国家,定要灭亡他们的历史;要改造一个民族,也定要先改造他们的历史。”中国古代的仕,全部是知识分子,他们大多以“立德,立言和立功”为目标,有自己的历史追求。北宋大儒张载的“为天地立心,为生命立命,为继往圣绝学,为万世开太平”最能概括中国历史精神,这种精神已经沉淀在中国古代知识分子的血液里,成了中国古代知识分子的最高追求,近乎宗教般的追求,但又要远远高于宗教精神。
但任何事物都有一个产生发展和衰败的过程,一种文化如果本身没有包含变化的特质,那就一定会灭亡。我刚才讲了,《易经》作为中国文化的总纲与源头,本身就是变化的哲学。作为中国人,善于与时俱进,才真正掌握了历史精神的精髓。在当代中国,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正是适合中国国情的先进文化,它既继承了我国的历史精神,也吸收了世界优秀文化成果,因此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必然推动中国的发展。
寻找中国历史精神,我们可以到中国历史上的经济、政治、国防、教育、地理与人物、道德精神等各方面发现,中国历史精神不是抽象的,而是具体的,她就在我们都日常生活中,就在我们的一言一行里。在第七讲中,钱穆先生指出中国历史精神实质上是中国道德精神,她和个人自由主义精神、团体组织精神和国家精神不同。我们走过了几千年的路,要继续高歌凯进,充满韧性。带着希望去奋斗。
中国道德精神是什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