消费降级里的清醒:从日常到名人,我们都在剥离“意义”买单

今年经济寒意阵阵,“消费降级”不再是口号,而是渗入生活的真实选择。

男同事把日用品采购阵地移到了拼多多,比价一圈后发现,这里不仅价格最低,质量也足以满足需求;以往看重生活品质的女同事,今年也成了七号仓库的常客,不到百元就能入手一件衣服,性价比成了新的考量标准。而我自己,也从朴朴超市的送货上门,改成了每周去生鲜批发市场采购,相同的食材,支出直接减半。

就连学者刘瑜也在《买了一堆意义》里袒露过对品牌的清醒认知:“我平时买东西,是最不讲究牌子的,觉得牌子这种东西,一是欺负人穷,二是欺负人傻,而我平生最痛恨被欺负。”只是在给亲友选礼物时,才会顾及品牌——毕竟不是所有人都像她这般“通透”,能跳出对标签的执念。

当名人与普通人都开始对品牌“去魅”,我们会发现,所谓的“活明白”,不过是不再为溢价的“意义”买单,只选真正需要且划算的东西。

©著作权归作者所有,转载或内容合作请联系作者
平台声明:文章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由作者上传并发布,文章内容仅代表作者本人观点,简书系信息发布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推荐阅读更多精彩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