焦点网络初级11期(信阳)刘鸿梅 2018-10-05 周五 坚持原创分享第59天
没有出游的“十一”长假,过得轻松惬意。10月6日、7日是孩子九年级第二次月考的日子,父母和老公都回了老家,家里只有我和儿子俩人,如此难得的“亲子时光”,我和儿子都很享受。
中午吃饭的时候,儿子给我讲他们喜欢玩的手机游戏。记忆最深刻的一幕:中国式父母。画面里一位母亲手里端着吃的,站在孩子门口,像是给孩子送吃的,又像是在“偷窥”什么?我开玩笑地问儿子:“这个有点像爸爸吗?”儿子会意地笑了,没有正面回答。而我已经知道了答案。
晚饭后我们各自看着自己的书,偶尔会哼上几句熟悉的歌。对于“月考”,最后一晚我只是问他:考试用品准备好了吗?没有“要求”,没有“唠叨”,只有愉快地陪伴。儿子也很放松,告诉我:“现在看什么也来不及了,我要早点睡觉。”听到孩子这么说,我真是“喜出望外!”两个月前,孩子面对考试的状态依然历历在目……担心考不好会被老师批评;担心考不好爸爸会生气……甚至哭着问我:为什么之前和他成绩差不多的同学现在都比他学得好?……孩子已经把自己压得有点“喘不过气”的感觉了。而今天是多么鲜明的对比!
面对现行的“教育体制”,目睹奔走在各种“课外班”的家长和孩子,我很想说:“每个孩子都是一个独立的生命个体。他们不是为了完成父母未完成的心愿而来到这个世界。父母的盲目跟风,实际上是对孩子的不信任!父母才是孩子焦虑的源头,因为焦虑是会传染的!”我们想要表达的浓浓爱意,孩子能否感受到?父母的表达方式真的正确吗?
记得曾经看过的一篇文章“我们要孩子是为了什么?”如今依然清晰地记得那句精辟的回答。——有人说“养儿防老”;有人说“传宗接代”,而最经典的一句是这样的:我们要孩子是为了呵护一个新生命,并陪伴他成长……仿佛我们种了一棵小树苗,我们要为它“除虫施肥”、“修枝剪叶”,看着它长成“参天大树。”
如今的父母在“修枝剪叶”的时候,我们的“指责”、“抱怨”、“高压”,有没有把孩子和“洗澡水”一起倒掉?有没有伤及孩子“羽翼未丰”的翅膀呢?
对一个生命真正的尊重,应该是平等而友善的。面对养育孩子,我们是不是应该思考“先成人再成才”的道理呢!每个孩子个性禀赋不同,我们没有道理让所有的孩子都去挤高考的“独木桥”。德国的“职业教育”和“工匠精神”对很多孩子是适用的,那么作为父母的我们,在了解自己孩子的实力及天赋的前提下,还需要“盲目跟风”、“传递焦虑”吗?……答案自然“不言而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