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课 现代文基本技能:整体感知,把握中心
首先,云帆学院祝贺大家成为一名中学生!
其次,我们在中学的语文学习也进入了一个新的阶段。在这里,我们更加注重阅读技能的训练,也更加以考试为目标,以中考为目标。
请各位继续努力~
我们读一篇文章,总是先对文章的内容有一个总体的感觉、初步的印象和大概的了解,也就是对文章整体感知。初中现代文阅读更是如此,我们只有能够从整体上把握文章,才能进一步理解文章,解析题目。因此,整体感知是对文章概貌的感觉和认知,是进一步阅读、分析、鉴赏、评价的基础。
整体感知有下面四个要点:
1、浏览标题,领悟基本内容
2、辨识文体,分析重点文意
3、理清结构,了解行文线索
4、精读首尾,揣摩主题思想
记叙文阅读示例
一顿午餐
我收到了婶婶的信:“亲爱的孩子,我将于下周四抵达你那里,如果到时你能邀请我共进午餐,我将不胜感激。你的婶婶:诺拉。”自从我母亲得病以来,婶婶诺拉一直照料我的生活。
当时我在大学里每月只靠父亲给的5英镑维持生活,接到婶婶的来信时,我只剩下20先令了。但是无论如何我不能拒绝她的要求!
我知道一个比较好的餐馆,那里一顿午餐每位只需3个先令,那样的话,我还可以有14先令维持到月末。
当我带她到那家小餐馆门前时,她指着街对面的“亲属大厦”说:“我们为什么不去那儿?那儿也许更好一些。”
“噢,的确挺好——如果你喜欢的话。”我说。我不能说:“亲爱的婶婶,我实在没足够的钱请你去‘亲属大厦’用餐,那儿的价格远远超出了我的承受能力!”
侍者递上一份菜单。“噢,”婶婶说,“我们可以要一盘这个。”这是一道法式鸡块,是菜单上最贵的一道菜——7先令。我为自己点了一道1先令的小菜,因为我希望能留下点儿钱维持生活。现在大约用去了8先令,不!——应当是9先令,因为我还将付给侍者1先令的小费。
“这位女士还需要点儿什么吗?”侍者说,“我们有上好的鱼子酱。”“鱼子酱!”诺拉婶婶忍不住喊道,“太妙了,我能要一碟鱼子酱吗?”
我不能对她说:“不,您不能,因为那会让我只剩下5先令维持到这个月末的。”
我没出声,所以她要了一大碟鱼子酱——外加一杯葡萄酒。现在我只剩下5先令了。4先令可以买足够的的面包和干酪,熬过这个礼拜。但是她吃完了鸡块,又看见侍者手里拿着几块奶油蛋糕。
“噢!”她说,“这些蛋糕看上去可爱极了,我只要一小块。”
于是,我仅剩下3个先令了,然而侍者又报上了一些水果——她肯定还会要一些。最后,经过如此丰盛的午餐,我们是一定得要两杯咖啡的,那么我将一无所有,甚至连付给侍者的小费也没有了!
侍者递上清单:20先令。我把仅有的20先令放在盘子里,没有小费付给侍者。
诺拉婶婶看看盘子里的钱,又看看我。“这是你所有的钱了吧?”她问。
“是的,婶婶。”
“你将你所有的生活费都花在这顿午餐上是吗?你太善良了——但这实在很愚蠢。”
“不,婶婶。”
“那么,这么多的语言中哪个单词最难讲?”
“我不知道,婶婶。”
“‘不’。当你长成了一个大人,有时候你不得不对别人说‘不’,甚至对一个女士。我早看出来你没有足够的钱来应付这顿午餐,但是我还是想给你上这生动的一课……所以我点了最贵的一道菜,并且偷偷地看了你的眼色——可怜的孩子!”她付了账,并且将5英镑作为礼物送给了我。
“噢,上帝!”,她说,“这顿午餐几乎饱煞了你可怜的婶婶!我平时的午餐仅仅是一小杯牛奶而已。"
技能稳拿
整体感知,就是要从总体上把握文段的中心和主旨,把握作者的意思和思路。阅读材料时首先要清楚写了什么,然后再分析各个段落是怎么写的和为什么这么写等问题。
总之,要把一篇文章或一个语段作为一个整体来考虑,不要孤立片面地分析问题,确实做到:“字不离词,词不离句,句不离篇”,这样才能够真确地做好每道题目。
上面这一篇叙事文《一顿午餐》讲述了一件很简单的事情。我们要从整体上把握文章,就需要概括出这件事情的要点。我们之前已经学过,概括一篇文章主要内容的公式是:
文章主要内容 = 谁 + 在哪儿/为谁 + 做什么 + 情感/思想
很简单,这篇文章讲的是:拮据的我在餐馆招待婶婶午餐,之后,我学会了说“不”这个人生道理。
也就是说,文章用拮据的我招待婶婶午餐,随着婶婶点餐,我的钱慢慢花完,我陷入窘境这个故事,最后揭示出文章的主旨:“要懂得说不”。所以,我们要知道,这个道理是建立在“我”亲身经历的越来越窘迫的感受之上,也正是作者为什么一遍又一遍地让“我”算钱的原因。而再往前追溯,为什么“我”非要招待好婶婶不可呢?文章开头已经给出了条件:婶婶一直在照料“我”的生活,所以“我”这回不管怎样都要报答婶婶。
于是,整体把握文章时,我们脑海里要建立起来这么一个文章的框架:
我要报答婶婶对我的照料——要好好招待婶婶(不能说“不”)——婶婶带我去了昂贵的餐厅点了昂贵的菜——我陷入窘境(没有说“不”)——婶婶教导我
如此一来,下面这种考对文章整体把握的题目就很简单了:
诺拉婶婶说我太善良了但这实在很愚蠢。我的善良表现在哪里?为什么诺拉婶婶又说我的这种善良实在很愚蠢?请简要概括回答。
善良表现在:我为了报答婶婶,将所有的生活费都花在招待婶婶的这顿午餐上了。因为我这样做,就完全不顾今后一个礼拜如何生活,对该说不的时候却不敢说不,所以实在很愚蠢。
其实文章后面的关键词“善良”和“愚蠢”都是指前面“我”的一些行为来说的,整体把握了文章,就知道这两个词是指“我”为了报答婶婶不顾花销,报答的心情是“善良”,不顾花销是“愚蠢”。所以最后才能引出文章揭示的道理。
诺拉婶婶借与我共进午餐一事,告诉了我们一个什么道理?除了这个道理外,读了这篇文章,你还有哪些体会(可以是内容上的,也可以是写作特色上的,也可以是其它方面的)?尝试着写出一点。
上面这道题就是开放性试题了,要以文章主旨为基础,结合自身,讲讲体会。请试一试吧。
小试身手
信任”试验
在大学时,我学的是心理专业,教我们课的是学校最有名的周严教授。
一次上课时,周教授来到教室,他对我们说:“今天我们不上课了,来做一个‘信任’试验。” 他让我们面朝他排成两排,然后前排的同学不借助任何物体,向后仰面倒去,由后面的同学接住。
听了周教授的话,前后两排的同学互相望着,都心照不宣地“哈哈”笑起来。这样的游戏,我们同学之间,私下曾经玩过多次,每次都是在前排的同学向后倒去的瞬间,站在后面的那位同学便快速抽出身来,这样,前面的同学由于失去重心,“砰”的一声,仰面摔倒在地上。所以后来再有同学说玩这样的游戏,前面的同学再也不肯真的向后倒去了。
周教授见我们都准备好了,他说了一声“开始”。听了周教授的指令后,站在前面的许多同学,开始一点一点向后倾斜,但每个人都暗自掌握着身体的平衡,并不让自己失去重心。后面的同学见了,知道前面的同学并不真倒,所以只是伸出手来,象征性地在前面同学的衣服上轻轻碰了一碰,算是扶住了前面的同学。
这时,一个我们没想到的情景出现了,平时上课坐在我前面个头有一米八零的一位男生,看上去很轻松的样子,向后直直地倒去。在他后面接他的是一位小巧的女生,她见男生向她倒去,先是一愣,接着便使尽全力,一把抱住了他。看得出,女生非常吃力,但还是稳稳地托住了男生。
试验结束后,周教授走上讲台,他指着那位男生和女生说:“今天的‘信任’试验,他们两人做得是最成功的。同学们,什么是信任呢?信任便是像刚才这位男同学一样,心里对别人没有丝毫的戒备和猜忌之心,把自己完全地交给别人;而这位女同学,则向我们展示出了最好的‘值得信任’的例证,就是不管自己有多困难,都会把别人交付的事情办好。他们两人之所以把这场试验做成功,就是因为他们把相互信任演绎到最为完美。”
“在我们生活中,我们总是渴望他人的信任,希望别人信任自己,可是又有多少人能够向他人付出信任呢?在我们要求别人信任自己的时候,最好先问一下自己。”说到这里,教授一副语重心长的样子,“一个人值得别人信任是幸福的,而一个人信任他人则是高尚的。同学们,让我们先试着做高尚的人,再做一个幸福的人吧……”
教授的话音刚落,教室里便响起了久久的掌声……
1.联系全文,说说文章第③段为什么要插叙“我们”曾经私下做游戏的情景。
2.请用原文回答,什么是“信任”?什么是“值得信任”?
3.周教授认为,我们应该先做信任别人的人,再做值得别人信任的人。你同意这个观点吗?联系生活实际,谈谈你的理由。
散文阅读示例
相比较来说,记叙文的整体把握比较容易,而散文的整体把握就稍显困难。这是因为散文有“形散神不散”的特点,很多同学不会从散文比较自由的文章材料中把握到整篇文章的要点。我们下面来看看散文的整体感知。
请你选快速阅读文本(不看文后题目)获得整体印象,边读边思考三个方面的问题:
1、写什么;
2、怎样写;
3、告诉读者(我们)什么。
围绕以上三方面的问题,边读边圈点勾画。
扬州借景
蒋子龙
我以往的经验,每到一地,主人总是先安排看大企业,参观名牌产品的生产基地。我们到扬州,第一天看瘦西湖、个园,第二天看何园……扬州并非没有大企业,不然GDP就达不到2113亿元,也不是没有名牌企业,在经济上他们是很“洋”的,或者叫很现代的。尽人皆知,当今世界是文化决定经济的成败,主人要给我们看他最拿手的,是再正常不过了。这也表明扬州对自己的人文景观非常自信,尤其是园林文化。古来就有定评:“杭州以湖山胜,苏州以市肆胜,扬州以园亭胜。”
瘦西湖的发展,就完全在这个“瘦”字上做文章,要想瘦得美、瘦得精巧,就得“借景”。充分利用其“瘦”,才建成了“湖串园”的公共园林,又称“百园之湖”:徐园、闵园、贺园、罗园、熊园……过去的富商巨贾们,谁买地建了园子,就以自己的姓氏命名。是瘦瘦的湖水像一条曲折回旋的绿丝带,将一个个珍珠翡翠般的园林串起来,“一路楼台梅岭始,榭曲廊回直到山”。可想而知,这些园林的主人们必定要尽力突出自己的个性,穷尽玄思妙想,巧夺天工,出奇制胜。这样就很容易犯一个现代人经常犯的错误,乱搭乱建,只顾自己,不管整体,其结果肯定是每家的园子或许都不错,但整体看上去不协调,或破坏环境,混乱不堪,贻害无穷;或相互攀比、相互模仿,景致重复,乃至俗不可耐。在现代城市建设中,这类错误早已司空见惯,让人见怪不怪了。
然而,扬州之所以能有瘦西湖,能被尊为“人文古城”,就在于数百年前,那些各自发财的商人们,竟比现在的规划局更有环境意识和全局观念,审美品位也更高。被湖水串起来的百家园林,虽风格各异、各有千秋,却又“合而为一,联络至山,气势俱贯。”
他们的诀窍就是一个“借”字。
首先就是“借水”。园林的主人们都很清楚,瘦西湖是魂,丢了这个魂、或毁了这个魂,谁的园子建得再好也一钱不值。谁若能将园林建得成为整个瘦西湖上的一个独特景点,才算是大功告成。另外,康熙、乾隆都分别六下江南,富豪们要把自家园林造得出类拔萃,就是寄希望能吸引皇上的目光,倘若圣驾光临,那便是天大的幸事。这就是必须好好“借水”的妙处,“借”得好,整个瘦西湖都是你的,你也属于瘦西湖的,皇上到了瘦西湖,就算是到了你家。
其次是“借景”。后建的园林不是要把先建的园林比下去、压过去,而是以原有的园林为背景,借旁边的优势衬托自己,相辅相成,相得益彰,达到锦上添花的目的。所以,徐园的风格偏实,“露中有藏,浅中求深”;而净香园的特点就以空阔为主,“手指目顾,苍远无边”……关帝殿内的一副对联,集中表达了瘦西湖善于“借景”的真谛:“借取西湖一角,堪夸其瘦;移来金山半点,何惜乎小!”
尤其是与北京颐和园、承德避暑山庄和苏州拙政园并称为中国四大名园的扬州个园,更将一个“借”字用到了出神入化的境界。第一是“借竹”自喻,取名“个园”。个者,竹叶也。一根杆子挺着个人,劲直有节。
然后是“借石”,叠成四季山景。借来几根长短不一、粗细不等的石笋,在一片竹林中破土而出,点缀春意。进得春天的大门,借“皱、漏、瘦、透、秀、丑”的太湖石,垒成一座夏山,灰蒙蒙、湿浸浸,仿佛带云欲雨。山内空灵,有小桥曲折,穹窿石屋,还有大小不等的各种洞窿,“洞洞借景,风情幅幅”。最妙的是它能借来每个进山者的想象力,让你觉得风从穴来,石壁生凉,小桥流水,鱼游鸟栖……再下面是借红褐色的黄山石,堆成秋山。山上遍植松柏,遮天蔽日,每当风来,松涛怒吼,柏枝乱抽,一片肃杀的秋气。最后是借宣石垒成冬山,宣石纯白,看似一场大雪覆盖了山峦,常年不消,寒气逼人。营造冬山光是“借石”还不够,还要“借风”,在背面的墙上打了24个孔眼,名曰“风音洞”,实际是起到一个大音箱的作用,每当风起,呼呼有声,为冬山制造“北风呼啸”的效果。
还有更绝的,走过冬山,在西墙上会发现两个“窥春洞”,透过此洞可见外面一片盎然生机,绿竹苍翠,春笋挺拔……此谓“借春”!
探访扬州,深为其“借”的艺术而叹服。举一反三,一部人类的历史到处一个“借”字,借道、借光、你借我、我借你……善于借景者智,善于借力者强。盛唐时期,扬州是东南第一大都会,到明清,扬州成为当时世界上10个拥有50万以上人口的大城市之一……现今世界,既多极多元多中心,又呈现一体化趋势,你中有我,我中有你,牵一发而动全身,一损俱损。想唯我独尊,称孤道寡,恐怕是太难了。此时借鉴扬州文化中的这个“借”字,真是意味无穷,受用不尽。
技能稳拿
到散文的阅读上,整体感知这个考点才真正有了花样和难度。
文章前面提示的三个要点,可以有很多种题型:
1.围绕“写什么”
①概括段意
②概括描写对象的特点
③概括文章的主旨
④撰写文章摘要
⑤理解文章题目的含义
2.围绕“怎样写”
①分析文章选材和语言特点
②分析文章的结构层次
③分析文章的构思特点
3.围绕“告诉读者什么”
常常考查对作者在文中的态度的把握。
我们来具体分析一下刚才整体感知的问题:
1、写什么,这涉及文章的内容和材料。
这篇文章写的是扬州景观的个性特征: “借水”、“借景”、“借石”、“借春”。具体写了瘦西湖“借景”,以湖串园,以园缀湖的奇特胜景。
2、怎样写,这涉及行文的结构和技巧。
——紧扣题眼“借”字,从5个方面写扬州景观的个性特征。
——描写、议论的融合。
3、告诉读者什么,这涉及文章的情感和主旨。
——赞颂扬州景观的个性特征,抨击现代城市建设的时弊。
——提倡“借”传统经典文化,提升现代文明的品位。
——阐明人类历史和当今世界,既多极多元中心,又呈现一体化趋势。
围绕以上三方面的问题(这是高考考点的基本范围),边读边圈点勾画(见文本)。
经过这一番读、思、画,你才能真正读进去,才能在整体感知的基础上准确答题,才能走出不读文本,急于按题索文,以致手忙脚乱的“困境”。
下面我们来看看题目。
1、作者为什么以《扬州借景》为题?请具体说明。
这道题涉及写什么的问题。如原文不读进去,不圈点勾画,答题时必然是大海捞针,茫然若失。如果按照前面所说的读(速读文本)、思(思考写什么、怎样写、告诉读者什么)、画(关键的词句、语段),题目则迎刃而解。
答案:1、以此为题,凸显扬州景观的个性特征,即“借水”、“借景”、“借石”、“借春”,虽各有千秋,但又浑然一体。2、以此为题,扣题行文。以题眼“借”字作为文眼,紧扣“借”字,以“借”为线索,谋篇布局,连缀成文。
2、怎样理解第⑤段中“整个瘦西湖都是你的,你也属于瘦西湖的”这句话的意思?
这道题涉及语句的理解。孤立思考,有些费解,如把话放语段里整体阅读,整体思考,就能化难为易了。
答案:园林的建造,以湖为魂,园水一体,瘦西湖自然就属于园林的主人了。园林的建造,着眼于瘦西湖的整体,融园入湖,自然也就属于瘦西湖的了。园“借”水,水“借”园,突出了“借”的妙处。
3、探究作者的写作意图。
这道题难度比较大,是“告诉读者什么”类型的问题。这需要我们整体把握文本,关注议论的文字,捕捉信息,感悟哲理。到本篇文章而言,它涉及到城市建设问题,同学们可能对这里面的一些术语不太熟悉,不过我们可以从文章中找到要点,特别是文中议论的部分,可以摘录出原文做答案。如果原文太长,可以用自己的话概括,只要意思对即可。
答案:
1、意在展现扬州景观“借景”的个性特征。
2、意在抨击现代城市建设的时弊。(批评现代城市建设只顾自己,不管整体。)
3、意在说明“善于借景者智,善于借力者强”的道理。
4、意在阐明人类历史和当今世界,既多极多元多中心,又呈现一体化趋势。(原句)
小试身手
给女儿的一封信
刘墉
今天我看美国网球公开赛的时候,你过来瞄了几眼,说:“奇怪,这个达文波特为什么没表情?她赢球没露出特别高兴的样子,失分好像也不在乎。”当时我笑笑,对你说:“就因为她没有得失心,所以能成为世界顶尖高手哇!”
其实,很多顶尖高手在赛场上都这样。我记得2000年全美高尔夫职业赛时,“老虎”伍兹到最后一天早上,还落后七杆,下午居然反以两杆赢得冠军。他对记者说:“我完全没有感受到什么戏剧性,因为当时只专心比赛,我关心的就是怎么打好下一杆。”
比赛到最后往往比的是“心理”,谁能承受较大的压力,发挥出原有的水准,谁就能获胜。因为比赛时状态容易失常,选手能保持原来的水平就已经不错了。你看世界溜冰大赛,选手练习的时候.是不是个个神勇?连名不见经传的都能连着三转跳。但是到了正式比赛,面对满场观众和电视转播,却又一个接一个摔跤。
除了在赛场上要有一颗平常心,赛前保持体力也是重要的。想想,如果一张弓总被拉满,即使不用时,也用东西撑开,它能有力量吗?当然没有!它平常必须放松,到张弓射箭的时候,才能表现最佳的弹性。
所以好的选手.无论他是运动员,还是作文、演讲比赛的参与者,在他比赛之前,甚至前一阵,都会特意让身体休息。只有在真正比赛时,才使出全力。有些人甚至在动静之间,判若两人。
我以前有个学画的女学生就如此,她上课时羞羞怯怯。好像连有问题都不敢开口,但她居然是华人圈有名的演艺天才。有一次,我看到她在台上又唱又跳,简直不敢相信自己的眼睛。
我后来常想,那些明星之所以在台上能魅力四射,都因为私下尽量收束自己,保留发光发热的能量。他们的“一飞冲天”,来自“三年不飞”:他们的“一鸣惊人”,来自“三年不鸣”。
孩子,你未来会面对许多大的考验、大的比赛,希望你能记住我说的这番道理。
1、信中作者希望女儿记住的“这番道理”是什么?
2.下列名言中,与文中“女学生”一例所要表达的意思相一致的一项是( )
A.才能是长期努力的报酬。一一福楼拜
B.静如处子,动如脱兔。——孙子
C.自信是成功的第一要诀。——爱默生
D.终身之计,莫如树人。——管子
3.第二段中的“戏剧性”在文中指什么?第四段中“一张弓总被拉满”比喻什么?
4.向年轻人讲道理的文章不少,本文却耐读易接受,原因是什么?请谈谈你的看法。
老人与海(节选)
海明威
①大约夜里十点的时候,他看见了城市的灯火映在天际的反光。起初只能依稀看出,就像月亮升起前天上的微光。然后一步步地看清楚了,就在此刻正被越来越大的风刮得波涛汹涌的海洋的另一边。他驶进了这反光的圈子,他想,要不了多久就能驶到湾流的边缘了。
②现在事情过去了,他想。它们也许还会再来袭击我。不过,一个人在黑夜里,没有武器,怎样能对付它们呢?他这时身子僵硬、疼痛,在夜晚的寒气里,他的伤口和身上所有用力过度的地方都在发痛。我希望不必再斗了,他想。我真希望不必再斗了。
③但是到了午夜,他又搏斗了,而这一回他明白搏斗也是徒劳。它们是成群袭来的,朝那鱼直扑,他只看见它们的鳍在水面上划出的一道道线,还有它们的磷光。他朝它们的头打去,听到上下颚啪地咬住的声音,还有它们在船底下咬住了鱼使船摇晃的声音。他看不清目标,只能感觉到,听到,就不顾死活地挥棍打去,他感到什么东西攫住了棍子,它就此丢了。
④他把舵把从舵上猛地扭下,用它又打又砍,双手攥住了一次次朝下戳去。可是它们此刻都在前面船头边,一条接一条地窜上来,成群地一起来,咬下一块块鱼肉,当它们转身再来时,这些鱼肉在水面下发亮。
⑤最后,有条鲨鱼朝鱼头撕咬起来,他知道这下子可完了。他把舵把朝鲨鱼的脑袋抡去,打在它咬住厚实的鱼头的两颚上,那儿的肉咬不下来。他抡了一次,两次,又一次。他听见舵把啪的断了。就把断下的把手向鲨鱼扎去。他感到它扎了进去,知道它很尖利,就再把它扎进去。鲨鱼松了嘴,一翻身就走了。这是前来的这群鲨鱼中最末的一条。它们再也没有什么可吃的了。
⑥老人这时简直喘不过气来,觉得嘴里有股怪味儿。这味儿带着铜腥气,甜滋滋的,他一时害怕起来,但是这味儿并不太浓。
⑦他回到船艄,发现舵把那锯齿形的断头还可以安在舵的狭槽里,让他用来掌舵。他把麻袋在肩头圈好,使小船顺着航线驶去。航行得很轻松,他什么念头都没有,什么感觉也没有。他此刻超脱了这一切,只顾尽可能出色而明智地把小船驶回他家乡的港口。夜里有些鲨鱼来咬这死鱼的残骸,就像人从饭桌上捡面包屑吃一样。老人不去理睬它们,除了掌舵以外他什么都不理睬。他只留意到船舷边没有什么沉重的东西,小船这时驶来多么轻松,多么出色。
⑧船还是好好的,他想。它是完好的,没受一点儿损伤,除了那个舵把。那是容易更换的。
⑨他感觉到已经在湾流中行驶,看得见沿岸那些海滨住宅区的灯光了。他知道此刻到了什么地方,回家是不在话下了。
⑩“人不是为失败而生的,”他说,“一个人可以被毁灭,但不能被打败。”
1.老人虽然终于杀死了前来抢夺他的战胜品的鲨鱼,但最终,拴在船头的猎物(大马林鱼)被吃光,只剩下一副鱼骨头。对这个结局,你是不是认为老人很倒霉,很不幸?
2.所选的文段中,老人再战鲨鱼面临着哪些困难?你能简单地归纳吗?(至少三点)
3.第③段写老人与鱼搏斗的情景,很为生动。请你指出此段是从哪几个角度来写的?试各举一例。
4.在学习和生活中,你经受过困难的考验吗?说出令人记忆犹新的一次战胜困难的经历。并说说你从中受到什么启示。
披沙拣金
- 咖啡
- 愚蠢
- 相得益彰
- 锦上添花
- 遮天蔽日
- 唯我独尊
- 判若两人
- 羞羞怯怯